(1)小明用平面镜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墨水瓶A、B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他将平面镜竖立在桌面上,把A放置在镜前的边缘处,如图所示,调整观察角度,可在镜中看到它的部分像.再将B放到镜后并来回移动,直至其未被平面镜遮挡部分与A在镜中的不完整像拼接成一个完全吻合的“瓶”.那么墨水瓶B所在的位置即为______的位置,同时还说明______;若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就能看到墨水瓶B被遮去的部分,这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
(2)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
(3)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据表中数据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相关结论.
实验次数 | 物距/cm | 像距/cm |
第一次 | 9.0 | 8.9 |
第二次 | 13.4 | 13.6 |
第三次 | 15.0 | 15.0 |
(1)用完全相同的物体代替,这种实验方法叫等效代替法,实验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原物体大小相等.测量结果表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那么墨水瓶B所在的位置即为墨水瓶A的像的位置.
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由于光的折射,光线透过玻璃板能看到墨水瓶B被遮去的部分.
故答案为:墨水瓶A的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分别连接AA',BB',CC'看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看是否相等.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物距和像距相差不大,允许误差的存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