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某校团支部就“他律和自律”的相关问题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二:2008年12月13日,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在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心举行“让世博倾听百万青少年的心声”建言献策递交仪式。全市共有6000多名青少年向世博会建言献策。从青少年的独特视角共话世博,其中自律有爱这一方面在青少年所提的建议中成为“高频词”(就是出现的频率高)。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如何才能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自律会成为“高频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材料一说明学生能够认识到纪律法律等规则的重要性,但缺乏遵守的自觉性,尤其是“慎独”意识差。材料二说明青少年高度重视自律,能够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

(2)①提高学生的纪律和法律观念;②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③增强学生遵守纪律、法律等规则的自觉性;④对违反纪律、法律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等等。

(3)因为自律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对展示个人形象和民族形象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以及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使英国人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很简单,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可能会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的转型。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比如,那时制订的法律,在今天看也是很超前的。

——李泽厚《告别辛亥革命》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顺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集团之间妥协的表现有哪些。分析美国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