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光对鼠妇的影响,其实鼠妇的生活还受土壤的潮湿程度的影响.请你以土壤的潮湿程度为变量,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来证明“鼠妇的生活受土壤的潮湿程度的影响”这一结论.

(1)提出问题: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

(3)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______;

(4)得出结论:______.

答案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要注意设计惟一变量,因为验证的是土壤潮湿程度的影响,故变量应该为湿度,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故答案为:

1、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土壤的潮湿程度的影响?

2、鼠妇的生活受土壤的潮湿程度的影响.

3、制定计划:

(1)材料用具:每个小组10只健康的鼠妇,湿沙土,纸盒,纸板,手表.

(2)实验装置:以横轴中线为界,在纸盒内一侧,另一侧铺上一层干沙土,盖上纸板.(这样在盒内就形成了潮湿和干燥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A、分成10个小组进行实验.

B、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在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静置2分钟.

C、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潮湿处和干燥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实施计划: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作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到下表中.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求平均值:潮湿;干燥.

4、鼠妇的生活受土壤的潮湿程度的影响.

阅读理解与欣赏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林语堂通过他的英文著作,让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美好而又持久的印象。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马悦然原本打算在瑞典高中教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诗歌散文的,林语堂的书使他走上了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路。

马悦然是透过林语堂的著作去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他在纪念林语堂的文章里,长段地征引了小说《京华烟云》中对北京近乎完美的叙述。1980年,马悦然到了北京,但找不到林语堂笔下的古都了。于是他大为悲恸:“真的哭得出眼泪。那时的北京完全不像林语堂先生所描写的城市。”这种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所说的“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透过这种文学的力量,林语堂在读者的心目中为北京的事事物物铸就了一种永恒的形象,这个形象不因时间之推移而稍有改变。马悦然的眼泪,说明了林语堂文学技巧的成功,也说明了他为林语堂所误导。当然,林语堂绝非有意误导,而是读者情不自禁地受了他的催眠。林语堂笔下的北京是林语堂心中的北京,感受和真实的存在之间当然是有距离的。

永恒的形象常使外国人怀着看博物馆的心理来看中国,结果真实的中国反而成了一定的虚幻,而心中的形象反而成了真实。林语堂的著作常能使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感到当前的种种都是过往的一种堕落或变形

小题1:简要概括林语堂的作品对马悦然的影响。(4分)

                                                               [                                                             

                                                               

小题2:根据文意,分条陈述林语堂作品中“永恒的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3:如何理解“当前的种种都是过往的一种堕落或变形”这句话的含义?(5分)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