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林语堂通过他的英文著作,让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美好而又持久的印象。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马悦然原本打算在瑞典高中教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诗歌散文的,林语堂的书使他走上了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路。

马悦然是透过林语堂的著作去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他在纪念林语堂的文章里,长段地征引了小说《京华烟云》中对北京近乎完美的叙述。1980年,马悦然到了北京,但找不到林语堂笔下的古都了。于是他大为悲恸:“真的哭得出眼泪。那时的北京完全不像林语堂先生所描写的城市。”这种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所说的“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透过这种文学的力量,林语堂在读者的心目中为北京的事事物物铸就了一种永恒的形象,这个形象不因时间之推移而稍有改变。马悦然的眼泪,说明了林语堂文学技巧的成功,也说明了他为林语堂所误导。当然,林语堂绝非有意误导,而是读者情不自禁地受了他的催眠。林语堂笔下的北京是林语堂心中的北京,感受和真实的存在之间当然是有距离的。

永恒的形象常使外国人怀着看博物馆的心理来看中国,结果真实的中国反而成了一定的虚幻,而心中的形象反而成了真实。林语堂的著作常能使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感到当前的种种都是过往的一种堕落或变形

小题1:简要概括林语堂的作品对马悦然的影响。(4分)

                                                               [                                                             

                                                               

小题2:根据文意,分条陈述林语堂作品中“永恒的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3:如何理解“当前的种种都是过往的一种堕落或变形”这句话的含义?(5分)

                                                               

                                                               

答案

小题1:(4分)改变了马悦然对自己前途的计划(2分),影响了马悦然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识。(2分。若只答对“北京的误解”之类的,1分)

小题1:(6分)①不因时间推移而稍有改变;②近乎完美;③凝聚作者内心感受;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评分建议: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1:(5分)林语堂的作品在读者内心留下对中国深刻、美好而持久的印象(2分),读者依照文学作品来机械不变地解读现实社会(1分),反而觉得现实的中国陌生虚幻,是美好的倒退或扭曲(2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