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1)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1)①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自己享用,而是为了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以货币的形式取回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②货币产生前是物物交换,不存在风险。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商品生产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才能用这笔钱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而商品能否顺利交换回货币,要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商品的质量、人们是否需要等。否则,就会卖不掉。因此,“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一次惊险的跳跃。③商品生产者只有顺利地把商品换成货币,把商品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否则,就意味着白白付出了劳动,自己需要的商品买不回来,也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说,从商品到货币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④这“惊险的一跳”会促使商品生产者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2)不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理解本题设问,要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从商品交换的发展来看,在货币出现以前,交换是以物易物,是一种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就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有三点区别:①前者是物与物的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后者是以纸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②前者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后者则在货币产生后才出现。③前者买和卖同时进行,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后者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分离的,这会给商品经济带来一系列矛盾。了解二者区别再去看设问(1),问题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