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在整理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3万多个问题时发现一个怪现象——年龄跟孩子们提问的质量成反比。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妈妈晒的被子比较香?”“为什么做运算时都是先乘除后加减呢?”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甚至让人忍俊不禁,不知如何作答。而中学生提出的多是一些诸如“怎么杀毒?”“怎么发电子邮件?”等程式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概念性、纯知识性或答案唯一性的,既没有新意,又不需要独立思考、鉴别和论证。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正视不足,勇于探索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这就是说,无论你是博通了古今的鸿儒,还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学无止境,定然有一些知识是你所未掌握的。这就需要我们有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正如那位地理教师一样,实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没有支吾搪塞,更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自欺欺人。而是勇于认识自己的不足,立志钻研多方求证,终于弥补了这一缺陷,使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台阶。而这位教师的正视问题,勇于求解的精神,正是一切学问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都读过车胤囊莹苦读的典故,但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想过,囊莹照读效果如何?恐怕能回答的人不多。其实,有人做过实验,在秋天夜晚当真用萤火虫照明看书,结果是十分糟糕,根本无法看清,更别说阅读了,然而我们却不知道,还以为真有可以萤火当油灯的典故,并且一代代的传为佳话。正好那位教师教书30年,却从未意识到大小黄鱼的区别一样,这就说明问题的发现是有一定机遇性的,甚至是偶然的,这就更要求我们的实事求是精神,一旦发现问题所在,就必须正视它,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为止。
阿基米德一生都在不停地探索之中,即便是当他已名成利就是,仍然不停地验算,质疑自己的探索成果,他的学生问他:“老师您已经知道得比我们多得多了,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探索与追求呢?”阿基米德随手画了一个大圆,一个小圆,说:“这个大圆就是我的知识范围,而小圆则是你们的知识范围,大圆的面积比小圆要大,所以我知到得比你们要多。但在这两个圆的外围部份,就是我们所未知的部份,而大圆的弧长为小圆要长,所以我所接触到的未知领域也比你们多,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学海无涯,我们所学所知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倘若再自欺欺人,强不知以为知,那么一切科学都没有发展创造的空间了。
我们要勇于面对问题,更要勇于解决问题,只有勇于面对,才会使自己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勇于解决,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题目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可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有: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新意,体现不出对科学的探索和钻研精神。缺探索精神。培养他们追问和探索的精神。这似乎跟我们当下的教育方式有关。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实践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独立思考、大胆怀疑的精神。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可参考以下立意:
1.要有探索精神
2.要有独立思考、大胆置疑精神
3.要为学生创作良好的教育环境
4.环境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