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及资源短缺情况

         煤炭原油电力天然气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60%10%48%5%
 注:专家估计,到2020年,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中,我国将有9种严重短缺(依赖进口),10种短缺。

材料二 我国资源利用情况

资源综合

利用率

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矿产资源

回收率

单位产值

能耗

机动车

油耗

工业用水

重复率

比发达国家低10%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比欧洲高

25%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5%~20%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4分)

(2)结合《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和企业如何解决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10分)

材料三 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总体目标:在节能方面,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在减排方面,到2015年,全国二氧化碳、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8%和10%。

(3)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实施节能减排目标对环境的影响?(6分)

材料四 某省“十二五”机构及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指  标2010年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
财政民生支出(亿元)1096   2403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788   31576   >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285   10570>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151    9500    18
该省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力争实现“十二五”末的产业发展目标。

(4)请阐述材料四提出的“十二五”目标和措施的经济生活依据。(6分)

答案

1(4分)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较少,能源供应紧张,能源短缺现象严重,部分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2分)材料二反映了我国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能源浪费现象严重(2分)。

2、(10分)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分)。②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循环经济(2分)。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鼓励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2分)。④企业要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2分)。⑤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分)。

3、(6分)①实施节能减排目标有利于树立“保护环境,绿化消费”的消费观(2分)。

②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分)。

③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分)。

4、(6分,每小题各1分)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④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⑤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题目分析:(1)本题是图表题,图表较为常规简单,遵循图标题横向看差距,纵向看变化的基本原则,概括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现状以及资源短缺现状、我国资源利用情况现状和与世界其他相比较的差距。(2)本题知识范围限定较为模糊,这类题目难度较大,没有较为明显的知识依据,不能对教材的某一知识点进行生搬硬套,需要有较大跨度的前后知识整合,梳理出符合设问的知识来。另外,要注意本题的主体限定是国家和企业,不包括消费者,所以经济生活的知识还不是随便谈。关于能源问题,我们首先基本思维想到的就是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理论里面有明确涉及能源问题;其次从国家方面要治理,即宏观调控,从企业方面要改进,即采用先进技术;最后,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积极开拓国际能源市场,缓解我国能源压力。(3)本题的设问知识切入较为狭窄,节能减排对环境的影响,经济生活涉及到环境的,前半部分就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半部分就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4)本题难度不大,谈经济生活依据,对应材料信息进行简单概括即可。首先总体思路,十二五规划肯定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次,具体分析表格每项信息,财政支出对应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消费涉及影响消费的因素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扩大内需转方式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涉及大力发展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科技两大因素。

判断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