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1903年12月的一篇演说词
材料三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https://img.ixiawen.com/uploadfile/2017/0503/20170503085426977.gif)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并指出其最大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三中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概述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可贵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仿效日本,学习西方,进行变法。
(2)变化:由和平改良转变为暴力革命。原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果: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主流民意:国民革命是最重要的救国方案;苏联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超过美国;列宁、孙中山在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因:南方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军阀的反动统治。影响: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
(4)以国家民族发展为己任;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