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罪犯认知的缺陷典型表现为自我的()的认知偏差。

答案

参考答案:罪犯角色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第四6》)

冉求曰:“非不说②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③。” (《论语·雍也第六12》)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第七30》)

【注释】 ①尚:超过。(2)说:音yuè,同悦。喜欢,爱慕。 (3)女:同“汝”。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不仁者”只是不干坏事;“好仁者”不仅不干坏事,还要去做好事。孔子说,这两种人我都没见到。

B.孔子认为,行仁德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只要你想做,都能做得到,并非要你有多大的力量。

C.冉求在一些事情上没有完全按照孔子所教的道去行事,却推说力量不够,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半途而废。

D.孔子认为,仁德并不遥远,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人如能真心向善,并付诸行动,就会有高尚的仁德。小题2:在现实生活中,想成就仁德的不少,但真正能如愿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问答题

【说明】
函数void rcr(int a[],int n,int k)的功能是:将数组a中的元素s[0]~9[n-1]循环向右平移k个位置。
为了达到总移动次数不超过n的要求,每个元素都必须只经过一次移动到达目标位置。在函数rcr中用如下算法实现:首先备份a[0]的值,然后计算应移动到a[0]的元素的下标 p,并将a[P]的值移至a[0];接着计算应移动到a[p]的元素的下标q,并将a[q]的值移至 a[p];依次类推,直到将a[0]的备份值移到正确位置。
若此时移动到位的元素个数已经为n,则结束;否则,再备份a[1]的值,然后计算应移动到a[1]的元素的下标p,并将a[p]的值移至9[1];接着计算应移动到a[p]的元素的下标q,并将a[q]的值移至a[p];依次类推,直到将a[1]的备份值移到正确位置。
若此时移动到位的元素个数已经为n,则结束;否则,从a[2]开始,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将所有的元素都移动到目标位置时为止。
例如,数组a中的6个元素如图1(a)所示,循环向右平移两个位置后元素的排列情况如图1(b)所示。


void rcr( int a[] ,int n,int k)
int i,j,t,temp,count;
count =0;/*记录移动元素的次数*/
k=k%n;
if( (1) )/*若k是n的倍数,则元素无须移动;否则,每个元素都要移动*/
i=0
while(count<n)
j=i;t=i;
temp =a[1]; /*备份a[i]的值*/
/*移动相关元素,直到计算出a[i]应移动到的目标位置*/
while((j= (2) )! =i)
a[t]=a[j];
t= (3) ;
count++;

(4) = temp;count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