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承秦制,加强中央集权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历史传统

C.结果:尾大不掉,导致七国之乱

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由题干中的“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子弟皆侯矣”可知这是指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这一措施有力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选项D中其意义的表述是正确的,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与推恩令

计算题

(7分)中和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下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图象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进行该反应的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中的    (填甲或乙)图所示进行的。

②曲线上M点表示                                    

③向烧杯中倾倒20g质量分数为4.0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    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20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2)为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某小组进行了如图所

示的实验操作:

根据上图实验,甲同学认为:NaOH与稀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

这个结论的依据不科学,理由是                                                        

(3)为探究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他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编号为A、B、C、  

D、E的五只烧杯中各装入36.5g 溶质质量分数为5%、10%、15%、20%、25%的盐酸, 

再向上述五只烧杯中分别加入40g20% 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测量其温度,数据记录如下:

烧杯编号ABCDE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5%10%15%20%25%
反应后溶液温度(℃)24℃34℃46℃54℃54℃
实验结论: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                                   

交流反思:反应后,烧杯内溶液pH最小的是           (填烧杯编号)。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