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因反应液中酶的数量有限,当反应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上升

B.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

C.图乙中,温度超过a点后反应速率急剧下降,其原因是高温条件下酶变性失活

D.图丙中,当在一个反应容器中把pH从6升到10的过程中,酶活性先增强,后降低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图甲中,由于酶数量的限制,当反应物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上升,A正确;酶活性最大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B正确;一般情况下,高温、过酸和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失活,因此,当pH从6上升到10的过程中,酶活性一直为0,C正确,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材料题

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 * * 。     ——孙中山:《序》(1921年)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 * * 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的进程有何不同?从中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