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红海的一幕

孙福熙

太阳做完了竟日普照的事业,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他披上红袍,光芒万丈,云霞布阵,换起与主将一色的制服,听候号令。尽天所覆的大圆镜上,鼓起微波,远近同一节奏的轻舞,以歌颂他的功德,以惋惜他的离去。

景物忽然变动了,云霞转移,歌舞紧急,我战战兢兢的凝视,看宇宙间将有何种变化;太阳骤然躲入一块紫云后面了。海面失色,立即转为幽暗,彩云惊惧,屏足不敢喘息。金线万条投射云际,使人领受最后的恩惠,然而他又出来了。他之藏匿是欲缓和人们在他去后的相思的。

我俯首看自己,见是照得满身光彩。正在欣幸而惭愧,回头看见我的背影。从船上投射海中,眼光跟了他过去,在无尽的远处,窥见紫帏后的圆月,岂敢相信他是我的影迎来的!

天生丽质,羞见人世,他启幕轻步而上,四顾静寂,不禁迟回。海如轻绒的地毯,依微风的韵调而抑扬吟咏。薄霭是紫绢的背景,衬托皎月,愈显风姿。青云侍侧,桃花覆顶,再返时候,他预备他灵感一切的事业了。

我渐渐的仰头上去,看红云渐淡而渐青,经过天中,沿弧线而下,青天渐淡而红,太阳就在这红云中间,月与日正在船的左右,而我们是向正南进行——海行九天以来,至现在始辨方向。

我很勇壮,因为我饱餐一切色彩;我很清醒,因为我畅饮一切光辉。我为我的朋友们喜悦:他们所瞩望的我在这幅有壮丽与优秀的大宇宙中了!

水面上的一点日影渐与太阳的圆球相接而相合,迎之而去了,太阳不想留恋,谁也不能挽留;空虚的舞台上唯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烁,听满场的鼓掌。

月亮是何等的圆满啊,远胜珠玉。他已高升,而且已远比初出时明亮了。他照临我,投射我的影子到无尽的远处,追上太阳。月亮是太阳的返照,然而他自有风格,绝不与太阳同德性。凉风经过他的旁边,裙钗摇曳,而他的目光愈是清澈了。他柔抚万物,以灵魂分给他们,使各个自然的知道填入诗句,合奏他新成的曲调。此时唯有皎洁,唯有凉爽,从气中,从水上,缥缈宇内。这是安慰,这是休息。这样的直至太阳再来时,再开始大家的工作。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

1、本文描写的“一幕”实际上是哪两种景象?试用一句话来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4分)

2、文章在描写两种景象时,除了拟人之外,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6分)

3、在高明的作家那里,文学的想象,有时表现为大胆的创造,把空无的写成实有的,从而产生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试从文中举出一例,并加以说明。(4分)

4、本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是否相同?试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加以概括。(4分)

答案

1、一是日落,一是月出。“日落”的景象可以概括为“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月落”的景象可概括为“此时唯有皎洁,唯有凉爽,从气中,从水上,缥缈宇内”。

2、对比。

(1)日落与月出的景象色彩的对比:一壮丽,一缥缈。

(2)描写笔法和风格的对比:一是大笔淋漓,酣畅遒劲;一是精笔细描,婉丽优美。

(3)意境的对比:一是雄浑壮阔,一是素淡朦胧。

(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3、如“空虚的舞台上唯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烁,听满场的鼓掌”,其中“听满场的鼓掌”纯属想象。尽管想象得很奇特,但又有所依据,因为作者是顺着“舞台”和“布景”往下想象的,虽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从而给人以惊喜之美。

4、不同《红海的一幕》:尽情讴歌,由衷喜悦。李商隐诗:伤感哀叹,好景无多。张九龄诗:感叹逝波,怀念远人。

1.无

2.无

3.无

4.无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