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企业拟投资兴建一个奶牛饲养基地,该项目的主要数据如下: 1.项目的投资规划 该项目的建设期为5年,计划建设进度为:第1年完成项目全部投资的25%,第2年完成项目全部投资的15%,第3年至第5年,每年完成项目投资的20%。第6年投产,当年项目的生产能力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60%,第7年生产能力达到项目设计生产能力的80%,第8年生产能力达到项目全部的设计生产能力。项目的运营期总计为20年。 2.建设投资估算 本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额为8亿元。其中包括外汇5000万美元,外汇牌价为1美元兑换8.2元人民币。本项目的递延资产与无形资产合计为200万元,预备费(包括不可预见费)为80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本项目的投资方向调节税为5%。 3.建设资金来源 该企业投资本项目的资金为3亿元,其余为银行贷款。贷款额为6亿元,其中外汇贷款为4500万美元。贷款的外汇部分从中国银行取得,年利率为8%(实际利率),贷款的人民币部分从中国建设银行取得,年利率为11.7%(名义利率,按季结算)。 4.生产经营经费估计 建设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以后,全厂定员为1500人,工资与福利费按照每人每年8000元估算。每年的其他费用为1200万元;生产存货占流动资金的部分估算为9000万元。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费估算为21000万元。年经营成本为25000万元。各项流动资金的最低周转天数分别为:应收账款30天,现金40天,应付账款为50天。 [问题]1.估算出建设期的贷款利息。2.分项估算出流动资金,并给出总的流动资金估算额。3.估算出整个建设项目的总投资。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1.
(1)人民币贷款实际年利率的计算:
人民币贷款实际年利率=(1+名义利率/年计息次数)年利息次数-1
=(1+11.7%/4)4-1=12.22%
(2)每年投资的本金额计算:
人民币部分:
贷款总额为:60000-4500×8.2=23100(万元)
第1年为:23100×25%=5775(万元)
第2年为:23100×15%=3465(万元)
第3年为:23100×20%=4620(万元)
第4年为:23100×20%=4620(万元)
第5年为:23100×20%=4620(万元)
美元部分:贷款总额为4500万美元
第1年为:4500×25%=1125(万美元)
第2年为:4500×15%=675(万美元)
第3年为:4500×20%=900(万美元)
第4年为:4500×20%=900(万美元)
第5年为:4500×20%=900(万美元)
(3)每年应计利息的计算:
每年应计利息=(年初借款本息累计额+本年借款额/2)×年实际利率
人民币与外币贷款各年本息及其合计见表3-19。
表3-19 人民币与外币贷歇利息估算表

人民币贷款合计第1年(25%)第2年(15%)第3年(20%)第4年(20%)第5年(20%)
本金部分2310057753465462046204620
利息部分8391.52352.85960.531571.912328.563177.67
本利合计31491.526127.854425.536191.916948.567797.67
外币贷款(万美元)
本金部分45001125675900900900
利息部分1014.7245120.6193.25280.71375.16
本利合计5514.721170795.61093.251180.711275.16
2.
(1)应收账款=年经营成本/年周转次数
=25000/(360/30)
=2083.33(万元)
(2)存货占用=9000万元
(3)现金=(年工资及福利费+年其他费用)/周转次数
=(0.8×1500+1200)/(360/40)
=266.67(万元)
(4)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存货+现金
=2083.33+9000+266.67
=11350(万元)
(5)应付账款=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费/周转次数
=21000/(360/50)
=2916.67万元
(6)流动负债=应付账款
=2916.67万元
(7)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1350-2916.67
=8433.33(万元)
3.总投资估算额=建设期投资总额+流动资金
=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流动资金
=工程费+预备费+建设期外汇利息+建设期人民币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
税+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投资+流动资金
=80000+8000+1014.72×8.2+8391.52+(80000+8000+200)×5%+200+8433.33
=117755.55(万元)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位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施加戚夫人种种酷刑,挖眼割舌、砍去四肢,扔在猪圈里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2008年第3期)

12.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                                                                       

13.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中?(5分)

答:                                                                       

14.文章写“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对主题的表达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作者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另外的例子加以说明。(7分)

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