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26岁男患者,家住沈阳。于12月突然发病,表现为畏寒、寒战、高热、大汗后而缓解,隔日发作一次,已10天。体检:脾肋下1cm,余未见异常,末梢血化验:WBC5.0×109/L,N 0.68,L0.32,HB100g/L,血培养(-)。患者同年8月曾去海南旅游半个月。该患者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

A.伤寒

B.疟疾

C.败血症

D.急性血吸虫病

E.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答案

参考答案:B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赵老师"芝加哥城市建设选址"课堂延伸的教学过程:在一张美国北方五大湖附近的轮廓地图上,没有地名,只标注有河、湖、山脉、平原等自然条件和铁矿、煤矿、铜矿等自然资源。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资源、人口、运输以及食品供应方面的地理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对给出的上述地图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确定一下美国北方大城市芝加哥应该建在何处?铁路应该怎样合理选线?公路应该如何分布?但不准学生看地理参考资料和详细地图。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提出了似乎合理的见解,每人都标出了主要城市、铁路、公路等位置,如有的学生从河流与湖泊的角度,提出A地可以建立城市(水运交通);有的学生从资源的采掘与利用的角度,认为B地可建立城市(资源矿藏);有的学生从粮食生产与供应的角度,认为C地可建立城市(处于平原中心的粮食供应),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气氛十分热烈。最后,当教师用地理资料(地理真实情况)核对,即把标有城市的同样境域的一张地图挂出,对学生所获得的结论验证,明确答案(即被发现的地理知识)是否正确时,大家都欢呼雀跃起来,沉浸在发现的快乐之中。

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哪种地理教学方法?并说明该教学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