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下面是一组关于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的材料
材料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从1979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9.4%的年均增长速度,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进出口贸易年均递增16.7%。到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65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11548亿美元。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自1994年对外贸易由逆差转顺差以来,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顺差。今年(2005)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前10个月已迭804亿美元,是去年全年顺差的2.5倍。贸易顺差预计今年接近1000亿美元。过大的贸易顺差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是使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国际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二是随着贸易顺差扩大从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使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不但加大了货币调控的难度,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容易诱使投机资金流入。三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总体较低、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过快,也加剧了国内资源、环境的矛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005年9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创下新高至661.1亿美元,其中与中国的逆差就达到201亿美元,同样达到历史新高。近期,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后仍然处于严重低估的水平;该报告要求芙国财政部继续施压人民币升值,并建议美国国会考虑施加27.5%惩罚性关税。预计明年我国贸易顺差仍将维持在高位,这使得人民币面临了较大的升值压力。
材料2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2003年10月,国家 * * 胡 * * 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就表示,中国将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人民币汇率问题。“我们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在深化金融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6月26日,温 * * * * 在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上,明确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公告:人民币升值2%。
人民银行分析认为,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将直接对中国经济带来7大好处:
——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
——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
——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
——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
——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请回答:

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

参考答案: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即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或逆差都会对一国国内经济运行和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货币面临升值的国际压力,产生一系列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报复,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国家关系。同时也会对国内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会影响币值稳定,增加通货膨胀和失业压力,同时会大量消耗国际储备,并降低国内、国际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出现资本外逃、投资环境恶化,削弱国家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甚至可能出现“危机”。‘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手段,保持国际收支的正常和平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应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地扩大出口,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才苑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2.“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答:                                                                                                                            

3..“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

答:                                                                                                                                

4.从全文看,请思考体会: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简析修辞方法在此句中的表达效果。

答:                                                                                                                                   

(2)“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体会并分条列举。

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