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一样,社会认知理论也很重视发展学生对学习作出自我调节的能力。例如,1993年班杜拉就曾谈到:“正规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智慧工具、自我效能、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一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请回答:
参考答案:
(1)班杜拉自我效能的基本含义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提出的。
(2)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可以有哪些有效的切入点?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对强化的看法与传统的行为主义不同。他把强化分为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就是期待,但他的期待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待概念。传统的期待概念指的只是对行为结果的期待,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一种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例如,学生认识到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的好成绩,那他就很可能认真听课。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台勺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去实施该活动。例如,学生不仅认识到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真正认真听课。
研究表明,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因此,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确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
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
(1)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言语说服。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
(4)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均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3)从社会认知的观点来看,自我调节的学习要涉及哪些活动 ?
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首先是由Bandura在1986年提出来的,它实质上是涵盖了动机,认知、元认知策略和行为三部分,也就是三部分的整合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Zimmerman(2000)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为实现某些具体的教育目标而自发产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是个人根据特定任务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复杂过程”。Winne(1995)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和自我定向的过程”,即学习者主动制定学习目标,不依赖教师、家长或他人,灵活运用策略达到目标的过程。Endler、Koeorski和Brown lee(2000)等人则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的定义应包括目标设置、努力过程和策略,反馈和自我评价。我国学者周国韬(2001)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和行为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控制学习进程、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
Bandura的自我调节三元交互系统中,三元指个人的、环境的和行为的三个因素交互影响行为。个人的因素包括目标、自我效能、认知反馈、策略的知识与价值知觉及情感;行为的因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环境的因素包括教室和教学的特征、学业成绩等。它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表现技巧的自我效能感和对学业目标的承诺等三个因素的重要性。Zimmerman(1989)进一步指出,自我调节学习是个人的、行为的和环境的三个因素交互影响所决定。 (一)个人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以个人因素为首,它包括自我效能、学生的已有知识、元认知、学习目标和情感五个方面,其中又以自我效能最为关键。
1.自我效能:社会认知论者认为自我效能是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一个关键变量,学生的自我效能和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与自我监控有关系,而且自我效能和任务坚持、任务选择、有效的学习活动、技巧获得及学业成绩等学习结果也有关系。
2.学生的已有知识:它分为描述性知识和自我调节知识。描述性知识是指言语词汇等描述事实的知识。自我调节知识可以分为过程知识和条件知识,他们之间是交互作用的。前者比如知道学习策略的执行过程,后者比如知道何时、何地、用何种学习策略以及知道何种学习策略有效等。
3.元认知:一般认为元认知有两重含义,一是个体对认知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二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所作的调节。它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技能和元认知体验。
4.学习目标:元认知知识与学习者的长期目标有关,达到长期目标的一个特别有效的策略是设定特定的、由易而难的短期目标。有研究表明,近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及学习技巧。
5.情感:自我效能感和情感能影响长期目标的设定和认知控制过程的使用。
(二)行为因素
社会认知论者认为与自我调节学习有关的行为反应有三种类型:自我观察、自我评判和自我反应。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把获得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完成作业、完成实验等作为目标,并对过程进行观察、判断以及对目标的进展做出反应,这些过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彼此交互作用。比如听个人说话的录音带(自我观察)可判断自己的修辞技巧(自我判断),自我判断后会决定个人的继续自我教导练习(自我反应)。自我观察包括规则性、接近性和自我记录三个子过程,系统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能提供有关个人向自己目标前进过程中成败的信息,激励学生自我记录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自我判断指系统地将自己目前的表现和一个标准或目标作比较的反应,标准的形式、目标的特性、目标的重要性、表现的归因等过程会影响自我判断;自我反应指根据自我评估所做的判断,对内心产生的正负面情感的自我反应,它包括评估的奖励(对目标进展评估的自我反应,能激励行为的动机)和实际的奖励,实际的结果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基于学生实际成就给予的外在奖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正向的自我反应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并激励持续的努力工作。但是,负向的自我反应也未必减少自我效能和动机,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具有信心,认为目前的失败是方法不当,他们也可能会自我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
(三)环境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有经验指导、模仿学习、言语的说服、社会性援助和环境结构等。经验指导指一个人会从成功的事件中获得一些描述性和自我调节的知识,提高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能激励对未来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模仿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的有效自我调节策略的示范能改善学习缺陷者的自我效能。言语的说服这种方式受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的影响,其效果并不如前述的两种方法。社会性援助包括向教师、同伴、父母等求助,帮助的方式有身体示范、身体协助(用手帮忙)、文字信息等。环境结构指将学习任务从难改变到易,将学习情境从吵闹改变到安静,对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具有影响。
可见,不同心理学家对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解不同,但他们对自我调节学习本质的理解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笔者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指学习者在提高学业愿望的基础上,通过调节认知、动机和情感意志、行为和环境等多种因素,运用有效的策略和反馈技术,实现预定目标的循环提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