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2010年春节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相继出现“用工荒”现象,一些地区为了缓解用工难问题,开始尝试使用童工。某企业被举报有使用童工现象,在接受警方调查时,各个部门领导分别作了如下解释: Ⅰ.人力部门说:采购部门没有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Ⅱ.采购部门说:销售部门绝大多数人都超过16岁。 Ⅲ.生产部门说:我们部门绝对没有童工。 Ⅳ.销售部门说:如果有,就不止一个部门使用童工。 Ⅴ.企业经理说:在这次调查中说了假话的人,我们将作撤职处理。 如果最后只有一人被撤职了,那么他不可能是( )。

A.人力部门领导

B.采购部门领导

C.生产部门领导

D.销售部门领导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首先解题,“如果最后只有一人被撤职了……”结合企业经理的话,说明Ⅰ项-Ⅳ项中有且只有一人确定说了假话(不存在企业经理说假话的情况,因为选项中没有出现企业经理)。Ⅰ项人力领导说:采购部门没有童工;Ⅱ项采购领导说:销售部门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童工(“绝大多数”的概念可表示所有都是,也可表示有小部分不是);Ⅲ项生产领导说:生产部门没有童工;Ⅳ项销售领导说:有童工→不止一个部门有。接下来我们依次分析。 ①Ⅰ项人力领导被撤职的话,表示采购部门有童工,其他解释都正确,故Ⅳ项“不止一个部门有童工”,Ⅱ项“销售部门有小部分童工”,Ⅲ项“生产部门没有童工”。符合题意。 ②Ⅱ项采购领导被撤职的话,表示销售部门大部分的都是童工。其他解释都正确,故Ⅰ项“采购部门没有童工”,Ⅲ项“生产部门没有童工”,与Ⅳ项“有童工→不止一个部门有”矛盾,故排除此种情况。 ③Ⅲ项生产领导被撤职的话,表示生产部门有童工,其他解释都正确,故Ⅳ项“不止一个部门有童工”,Ⅱ项“销售部门有小部分童工”,Ⅰ项“采购部门没有童工”。符合题意。 ④Ⅳ项销售领导被撤职的话,由“如果p,那么q”的矛盾命题为“p且非q”可知“没有童工,或者有且只有一个部门有童工”。其他解释都正确,故Ⅰ项“采购部门没有童工”,Ⅱ项销售部门没有童工或有小部分是童工,Ⅲ项“生产部门没有童工”,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若只有一人被撤职,他不可能是采购部门领导。

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6分)

(2)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日两国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8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