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日本推行锁国体制的原因及影响,日本的革新为何与中国维新结局不同
参考答案:幕府政治体制的背景——中国清代:藩王割据,反清复明运动——三藩之乱
第一,班田制的废止和庄园制的发展是幕府政治体制形成的经济基础。723年国家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垦生荒者可占三世,开熟荒者可终身享有。743年又颁布“垦田永代私有法”,公开承认垦田私有。同时,不堪重负的班田农民或者被迫依附于势力之家,由国家依附民变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投托)给贵族寺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国有的土地和公民消失,班田收授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庄园制和武士阶层。
第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力量的衰弱和武士阶层的出现,是幕府政治体制出现的政治基础。在藤原氏专政时代,社会动荡不已。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和扩大势力,把自己家族的青壮年和仆人武装起来,建立军事组织,形成了特殊的武士阶层。后来武士在地方上掌握了一国或一个庄园的实权,变成了军事贵族封建主。武士不只是豪族的武装力量,而且是中央朝廷和摄关家争取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武士势力迅速增长,左右政局。武士阶层是幕府政治的基础。
日本推行锁国体制的原因及影响——对比: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
锁国体制是德川幕府时期实行的外交政策。从1633年到1639年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处以死刑;第二,取缔天主教传教士,对潜入日本者应予以告发和逮捕,以防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第三,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
日本锁国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在与国外贸易中,日本幕府统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外来冲击;
第二,天主教在日本的大量传播,冲击着日本固有的封建思想;
第三,日本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起义。
锁国体制实行了两百余年,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只同荷兰、朝鲜和中国继续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同时也是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但锁国政策使日本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几乎完全割断了日本经济同世界市场的联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使本来已经落后的日本,进一步被资本主义的西方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_败的原因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却是出现了一成一败。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两国的具体国情和外部条件有密切联系:
(1)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不同。
第一,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为有利一些。
第二,中国封建结构与日本相比更为坚固。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相比之下,日本的封建制度发展不充分,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使它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阻力也比日本大得多。
第三,日本与中国相比,更容易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在中国,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学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准则,很难分化出与统治营垒相对抗的革新势力;在日本,商品经济的冲击、民族危机的意识和欧洲近代科学文化的影响,使日本在被迫开国后就形成了一支主张倒幕维新的革新势力,维护封建旧制度的幕府陷于极端孤立的地位。
(2)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外部条件的不同。
第一,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中国遭受到的殖民侵略的压力比日本大得多,使日本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同中国的巨大市场和丰富资源相比,日本的吸引力微不足道,因此,西方列强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中国的侵略上,日本遭受的侵略压力比较小。
第二,中国早期的受侵略过程,唤醒了日本先进人士的民族意识,他们把中国当做落后挨打的借鉴,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改革救亡的迫切性。因此,日本的改革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在相当程度上直接牵制了欧美列强对日本的侵略行动,从而在客观上支援了日本倒幕维新运动。
第四,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其他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也迫使西方殖民者汲取了某些教训,从而使他们对日本的人民起义和反幕府势力采取了较为慎重的态度。因此,英法列强在日本的倒幕运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敢于公开地进行武装干涉,从而使日本的社会变革能够较为顺利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