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完整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发展史上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另一种观点是“儿童中心论”,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从现代教育观点看,上述两种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要完整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必须看到两个方面:
(1)学生是教育对象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学校教育的成果表现在学生身上,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校长、教师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②学生在学校中是受教育者,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从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由各自的任务与条件所决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使其智能得到发展,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培养优良身心素质,他必须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和质量负责,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教师的条件说,作为职业要求,教师是经过了专门培养,掌握了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具有教育理论与业务能力修养,有条件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培育学生。而从学生的任务与条件看,学生在学校的任务是学习,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发展初期,他们的知识、经验都还比较少,要获得顺利发展,在不很长的时间里,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育。
③现代学校教育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理所当然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可以说是实施教育的客体,这是客观存在,是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体现。但是,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并不排斥在学习和发展中成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①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现代社会讲教育产业,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给予的过程,只能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都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与实践,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实现。一切教育教学任务都不可能由教师单独完成,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传统教育派关于“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的说法,是片面的,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的总体任务是实现人的社会化,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对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学校和教师使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实现这种转化,即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的发展,才能使教育的社会目的真正得以实现。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来分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因,学生自身需要、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才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所不能取代的。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有:学习任务完成的决定性、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教师教的制约性,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对教师的影响性。总之,学生不是一个可被教师任意加工的对象,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学习程度、态度、个性等制约着教师的教。
③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是教育对象,要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不可松懈教育的职责,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指明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以往的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不够的方面,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也常常讲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钻研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而实际上,无论是开展教育教学还是在教育的经常工作中,多是把功夫下在研究教材上,很少去深入研究学生。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至今还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