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开发商于2000年8月1日投资开发一个专业商场,开发期为3年,平均售价为0.8万元/m2。2002年8月1日王某以1.1万元/m2的价格购买了其中50m2的店面,并向开发商支付了5万元定金,产权持有期为47年。2003年8月1日开发商交房时,王某又支付了11.5万元,余款由商业银行提供的10年期抵押贷款支付,年贷款利率为6.5%,按年末等额付款方式偿还。另外,王某与一承租人订了一份为期10年(2003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的租赁合同。合同规定,第一年租金为每月150元/m2,此后租金按每年2%的比率递增,每年年末一次性收取。据估算每年的平均出租经营费用为3万元。王某打算在出租期满时,将此店面装修后转售,装修费估计为6万元。如果王某要求其自有资金在整个投资经营期的内部收益率达到12%,试计算届时最低转售单价(计算时点为2003年8月1日,不考虑装修时间和转售税费,计算结果精确到元)。

答案

参考答案:

计算时点为2003年8月1日根据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计算店面购买总价为:

1.1×50=55(万元),投资者两次共支付:5+11.5=16.5(万元),抵押贷款总额为:55-16.5=38.5(万元),10年贷款利率为6.5%,年末等额还款会额为:A=Pi/[1-(1+i)-n]=38.5×6.5%/=53555.3(元/年)

以2013年8月1日为计算时点,以12%作为投资收益率,计算项目净现值,使其为零,便可求得物业转售最低售价(总价以及单价):

解得x=359215.89

2013年8月1日的最低转售总价为359222元,转售单价为7184.5元/m2

综合题

(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小题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 * * ,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小题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小题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小题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