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我国学校管理活动的历史轨迹是怎样的?

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我国的学校管理活动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在夏、商时期已经有了学校,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形成体系,因此对学校的管理也反映在许多方面。

第二,春秋时期官学衰废,私学发展。私学以其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的特点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并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代名师,在其教育思想中反映了教育管理方面的思想。

第三,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私学进一步发展。

第四,秦代统一文字,严禁私学,实行“以史为师”制度,教育出现倒退。

第五,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教育发展出现转机。从学校教育制度来看,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发展。

第六,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混乱,官学衰落。

第七,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建立,在中央一级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学校管理制度完备。

第八,宋代坚持振兴官学,委派教官;发展私学,鼓励书院等教育管理政策,官学和私学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九,辽金元时期,学校管理具有相应的制度。

第十,明代的教育系统和教育管理体制更为完善。

第十一,清朝全国学校事务除国子监和特殊学校外归礼部管理。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各方面均有周密的管理制度。国子监还附设专门学馆培养专门人才和留学生。地方官学也层次分明,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无题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说:“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里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上学的渴望。一会儿,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篮子走了出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兰色土布衣服的学生站在门口。“近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书,看着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1.第①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3.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 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在“啊”后连用“!”“?”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小说的标题“无题”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无题”作题,能激发兴趣,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

B.小说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涉及的事物有“50元钱”和“一篮鸡蛋”,如果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上述人和事。

C.小说充满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人读后思“无题”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目才能含蓄而绝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D.以“无题”作题,意味深长,能引发读者的深思,给人以启迪。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