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俄(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演变的基本情况。
参考答案:(1)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建设争取时间,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以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作为赔偿,退出一战。
而协约国的英、法、美、日等国则妄图以武力将苏维埃 * * 扼杀在摇篮中,先后对苏俄进行了三次武装干涉,都以失败收场。这一时期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基本是对立的。
(2)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对苏俄武装干涉的失败,苏俄同帝国主义进入了一种均势,开始了和平建交。1921年苏俄同英国签订了《英苏贸易协定》,相互保证放弃任何反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和宣传,恢复贸易等。
以此为契机,德国、挪威、奥地利、意大利、瑞典等国也先后与苏俄签订了类似的双边贸易协定。在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开辟了苏德长达10年的友好合作时代。
到1924~1925年,资本主义各国纷纷从法律上承认了苏联,除美国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同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
(3)20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中断同苏联的外交关系,但未能带动其他国家一起联合反苏。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旧保留了和苏联的友好关系。
(4)20世纪30年代前期,建立了法西斯统治的德国积极反对布尔什维主义,苏联与德国的关系恶化。但苏联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深。1933年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并形成了第二个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1934年加入国联,并于1935年同法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此后同其他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而为集体安全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5)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法对法西斯势力推行绥靖政策,不愿同苏联真正地合作,试图将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苏联与英法的关系恶化,而与德日法西斯势力达成协定,在欧洲于1939年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退出了反法西斯联盟,退出了英法的阵营。在亚洲于1935年同日本达成协定,承认伪满洲国。但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对日本的挑衅坚决回击。
[延伸论题] 二战前后各国的绥靖政策。或1919~1945年,美、英、法、德、日五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绥靖政策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对侵略者妥协让步,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和谋求自身的安全、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外交政策。
最积极的推行者就是英、法、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它们对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扩张就采取了这种政策。1938年由英法操作出卖捷克主权的《慕尼黑协定》是顶峰之作。
绥靖政策的恶劣影响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教训,作为一项长期推行的政策,绥靖政策有着深刻的根源。各国初期绥靖共同的原因有:
第一,一战后人民普遍厌战,和平主义盛行,这种思潮影响了政府政策的制定。
第二,英法两国想靠牺牲东欧各国特别是苏联的利益来换取德国对其自身利益的尊重。
(1)英国:在外交政策上由全球性均势的纯粹外交政策转变为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后又转变为坚决的反法西斯势力。原因——
它长期在欧洲推行“大陆均势”,一战后总想扶持德国来牵制法国,因而推行绥靖政策以扶持德国;当德、日、意法西斯逐渐走上扩张道路、向其全面挑战时,英国首先关心的是大英帝国本身的安全,企图靠牺牲一些局部利益来保住其根本利益,而且英国因保守的财政政策,导致军费严重不足,只能依赖绥靖政策来平息各种事件。
后期德国威胁到了英国存亡,绥靖政策破产。
(2)法国:由追求欧洲霸权变为追随英国的绥靖政策。原因——
一战后的外交活动基本上是建立在英法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每当它想实施其建立欧洲霸权的计划时,总会遇到英、美的联合反对,无法有所作为,不得不返回到英法合作的道路上来。
法国陷入经济大危机较晚,恢复最慢,持续时间比别的国家长,与经济危机相伴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导致了整个30年代政局的分裂和动荡不安,因而只能追随英国走上绥靖道路。
(3)美国:由带有孤立主义色彩的中立政策变为反法西斯的积极全球战略。原因——
美国在二战前夕面对法西斯在全球的侵略扩张,采取了以“中立主义”为主的政策。这既与美国历史上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一脉相承,又与罗斯福政府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实施罗斯福新政、解决国内经济危机有关。
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之时,美国动用了“中立法”与“不干涉”政策,禁止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由于侵略的一方往往做好了战争的充分准备,中立法对被侵略的一方有更大的危害性。很多学者认为中立法也具有绥靖政策的特点。
对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美国采取的是不承认政策,不承认日本对中国造成的既定的侵略事实。也有的学者把此时的美国对日不承认政策评价为“远东慕尼黑”。
初期的孤立是绥靖的表现,后期受到德国潜艇无差别攻击的影响是宣战。
法西斯势力在全球范围内的侵略扩张,损害了美国的海外利益,使得美国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政策,以对抗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和建立,使得美国最终放弃了孤立主义的传统,走上了称霸全球的道路。
(4)德国:由一个被占领国,没有自己独立的外交,变为走向了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展的道路。原因——
经济危机使得德国的经济支离破碎,为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建立了法西斯统治,推行对外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势力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不公平,使得德国极具侵略性;传统的军国主义作风,也使得德国走向侵略。
(5)日本:由在经济上争夺在东亚的霸权到发动直接的侵略战争。原因——
日本建立了法西斯的专制统治,积极投身于对外侵略扩张的行动中;军国主义传统的残余太多,使日本具有侵略扩张的本性;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得日本受到很大的威胁,不得不先发制人;经济的薄弱使得日本过分依赖外国的资源,经济的竞争没有优势。
(6)二战前后,苏联对法西斯侵略行为的态度。
苏联20年代的外交政策是:反对、防止帝国主义国家策划新的反苏武装干涉。20世纪30年代转变为:争取联合英、法、美等国建立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二战前夕,苏联对法西斯德国的政策在慕尼黑会议前后有所不同:
在慕尼黑会议召开前,苏联外交活动的侧重点是争取与英法等国的联合,建立反对法西斯侵略的集体安全体系。
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两国无视反法西斯的大局,把苏联排斥在整个事件之外,顽固地推行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严重破坏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为了争取主动,苏联改变了以往的对德政策。苏联外交政策成为“中立自保”,其目的是防止苏联首先成为法西斯德国的进攻目标。如1938年8月,苏德之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
德国进攻苏联以后,绥靖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