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         ②迁都            ③尊儒崇经       ④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答案:D

题目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作用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均田制”的正确理解,“均田制”属于经济措施,与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关系不大。排除①项,故正确答案为D。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尊儒崇经、仿效汉族典章制度等都有利于接受汉族文化。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 * * 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诗歌中的语句,你认为“我” “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又何谈美丽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错误》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莲花”“柳絮” “春帷” “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形成了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使诗歌具有古典美。

B、第二节以连续几个比喻刻画了少妇寂寞、闭锁、清幽、闲适的心境。

C、第二节极力渲染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候和期盼。其实,春天早已来了,但因为人没有来,所以在她眼中“柳絮不飞”,“春帷不揭”,春天因为人物的感情而失去了光彩。

D、这首诗首尾呼应,把情境寓于故事情节中,结构严谨,耐人寻味,有着较高的审美趣味。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