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

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答案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2分)

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分)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2分)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4分)

题目分析:(1)结合材料一、二的文字内容“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和“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说明二人的土地改革举措分别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结合史实和材料可知其推行土地变法的原因是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二者变法的形式特点是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点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时新课标高考高考对选修内容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到三次重大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