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汉代画像石墓的分期与年代。

答案

参考答案:

汉代画像石墓出现的年代约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期。

主要可以分为四个中心地区:

①河南南阳、鄂北地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画像石墓的类型主要为平頂石结构墓,到了王莽时期出现了砖石混合结构墓。墓室有大小两种,大的如南阳杨官寺墓,由前后室和回廊组成,小的一般由前后室和并列在后室两边的侧室组成。西汉晚期的画像仅刻于墓门,内容为门阙、门吏和楼阁等,技法有阴线刻和凹面刻;王莽时期的画像扩展到了内室,画像内容以车骑出行,墓主生活和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出现了神话故事,技法为浅浮雕。东汉早、中期流行石门砖墓,新出现了前后后三重主室的多室墓。画像数量减少,仅有少量乐舞和仙人图;在门扉上铺首衔环,门柱上有门吏以及门额上仙禽神兽,东汉中期,仙禽神兽内容的画像加饰了流畅的云气纹,技法为浅浮雕。东汉晚期这一地区的石结构墓重新出现,石门砖室墓的前室顶部添加了应龙形石梁。画像内容增加了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天象图,技法以浅浮雕为主,仅在石梁头部用透雕法。

②山东、苏北、皖北地区:东汉早、中期,多覆斗式或叠涩顶前室,画像多刻于墓门和前室,内容为车骑出行、乐舞、宴饮和神话故事,技法有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到了东汉晚期,墓室的类型较多样,主要有带回廊的前后室石结构墓;前中后三重主室的多室墓以及砖石混合结构的穹窿顶双室墓,画像面积扩大,内容多样化,各种雕刻技法也熟练运用。

③陕北、晋西北地区:墓室类型有砖石混合结构的前后室墓,较大的墓附有1个或2个耳室。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室壁和墓顶,内容多生活场景和神话故事,以及少量历史故事和天象,技法为减地平面线刻。

④四川地区:基本都是前中后三室的大型墓。以重庆为中心的地区,石墓全部为石结构,画像主要分布在门额和门柱,少数刻于中室内的小龛中,内容为四神、双龙衔璧、仙人以及历史故事。以成都为中心的附近地带全部是砖石混合结构墓室,往往画像石和画像砖并用,画像主要分布在墓门、中室、后室,前室多嵌装画像砖。画像内容多生活场景和四神等。技法为浅浮雕。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500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道主义的言论,但这种言论被后来要求治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罪恶的呼声淹没了。

材料二 根据西方人的报道,中国的开放只不过是一种中外联营……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营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

材料三 鸦片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白银大量外流。白银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鸦片泛滥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大量的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国库储备越来越少,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

材料四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人道主义言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后来这种言论“被淹没”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中外联营的行动。”对此,你如何理解?(3分)

(3)据材料三、四,从文明史角度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3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