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从能量均匀分布的观点看,以()布孔最为理想。

A.方形

B.矩形

C.菱形

D.等边三角形

答案

参考答案: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帝悦,寻进兵部尚书。

  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侍,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

  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一直又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引义慷慨。

  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 “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 “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毅。(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

  [注]①鞫:审问,审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领望久矣——引:伸着

B.陛下听断于直——委:委托

C.若不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亟:赶快

D.及谢政,刘吉之——过:指责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商辂每临大事“毅然莫能夺”的一组是(     )

①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②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 ③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

④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⑤非上命,不敢承也⑥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辂才华横溢,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在明代,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有商辂一人。

B.万贵妃当时很有威势,皇帝身边的人都惧怕她,纪妃生的皇子已经六岁了,还没人敢告诉皇帝。

C.商辂依据大义,慷慨激昂。他率领同僚列出汪直的罪状,请求除去汪直,使皇帝最终同意了他们的主张。

D.商辂坚持自己的操守。万贵妃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并且赠送给他很多财物,但商辂最终还是没有写。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错题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3月5日李克强 * * 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如此强调改革,是因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7分)

【商鞅强秦】

材料一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1分)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1 分)

【魏晋融合】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迁都”的作用。(1分)

【近代探索】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3.请举出戊戌变法中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1分)

4.材料三中“变官制”指什么?(1分)

【今日成就】

材料四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所反映的成就与国家实行的哪些政策有关?(1分)

6.围绕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