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选题的标准包括两个方面,即( )

A.客观和主观
B.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C.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D.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所谓选题的标准,是指研究者评价和选择研究题目时所采用的一般标准。选题的标准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标准。咨观的标准一般包括题目的重要性、新颖性和可行性,而主观的标准则是指研究题目要适合研究者的特点。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22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 * * 者腰斩,告 * * 者与斩敌首同赏,匿 * * 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四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材料五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分)

(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6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2分)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6分)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

②就王安石变法论述,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