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中国古代的政体与选官制度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天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2分)

(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2分)

探究问题二:英美民主政治的评价

下表是某中学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
英国组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美国组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之一。
请回答:

(3)有同学认为,英国组的材料不足以得出最后的结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的史实。(2分)指出美国组材料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2分)

答案

(1)“天下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4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4分)

(2)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3)英国组的材料不全面,补充史实: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9世纪议会改革。含义: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政体。表现: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两党交替执政;实行共和政体。

(4)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民主制度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

题目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西周至秦汉时期统治阶级转变的表现和地方政治制度变化及其实质的理解。第一问:“天下变局”:指的是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第二问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说明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根据材料信息“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可联系隋唐时期确立了科举制度为选官制度,“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可联系隋唐时期确立了中央官制为三省六部制,两者都为后世王朝所沿用。

(3)阅读材料和结论,迁移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和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内容等有关史实进行判断。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的史实除了材料已经列举的《权利法案》,还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美国民主政治的表现可联系1787年宪法和两党制度等知识点回答。

(4)综合、对比上述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三反映的是英美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且政体形式不同,说明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但是民主制度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832年议会改革;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 人 ,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 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 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 的一项是(     )
A.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赏赐
B.又欲其西封           肆:大肆
C.剑,故不可立拔。   坚:牢固
D.断其左股。荆轲     废:废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敢烦执事                      次进。至陛下
B.用亡郑以陪邻                  将取之?
C.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卒起不意,尽失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引 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越国以
②微夫人之不及此
③君安与项伯有
④烛之武退秦师
⑤朝济而夕版焉
⑥阙秦以
⑦使使以大王
⑧素善侯张良
其乏困
A. ①⑥/③⑨/②④/⑤/⑦/⑧
B. ①/②⑨/③/④⑦/⑤/⑥⑧
C. ①⑧/②④/⑤⑥/⑦ /⑧/⑨
D. 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