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科学家全面研究了某稳定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的繁殖发育及种群的数量情况,发现该动物的繁殖无季节性变化,种群各年龄期成活数为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动物是一种名贵的药用动物,单靠野外采集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易造成过量捕获。现已成功开发人工养殖,并能在人工环境中繁殖。根据图1所提供的信息,请你给养殖场提供一条有价值的建议。

⑵为了提高该动物的产量,又不影响动物的药用品质,科学家选择了某省大片山地(原无此物种)引种放养。引种后该动物种群有多种发展可能,如图2所示。在较长的时间内A--E中不可能出现的是哪一种情况?为什么?

⑶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可以把江苏省的人口作为一个种群来研究。请将人类与题中动物种群特征作一比较,在图3中画出现在江苏省人口数量与年龄关系的曲线。(注意:人口数量和年龄都为相对值,不必写出具体数据,但曲线形状必须合理。)

答案

(1)要特别加强幼体的饲养管理,降低幼体死亡率 (2分)(写出“加强幼体的饲养管理”或“降低幼体死亡率”即可,其他同义答案也可)

(2)A不可能出现.因在一定区域内,种群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加 (2分)(原因只写数量不可能无限增加不给分)

(3)(2分)(不评半对;曲线前段是否表示出计划生育不作要求,但婴儿数量超过中青年即错;曲线左端必须接触纵坐标,曲线右端必须接触横坐标.)

题目分析:(1)根据图象显示,该名贵的药用动物在幼时伤亡率较高,故应加强该动物幼体的保护,因此只要符合此意的建议均可以.

(2)结合图象,A曲线是一次函数图象,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不可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所以A是不可能的.

(3)此题涉及到图象的做法,难度较大,依据人口数量和年龄相对值的关系类似二次函数,结合相应信息可作出该图象.

阅读理解与欣赏

       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上面画线句子的含义,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的感觉中,这只鸽子不是偶然间来到这里的,而是成了人类呼唤宁静、和谐、和平的使者。

     B.那“咕咕”的叫声、带血的翅膀在向我们倾吐:人对自然的剥夺与破坏已太多,早点醒悟,还自然本来的面目与生机吧!

     C.作者运用拟人修辞,赋鸽子以使者的身份与感情,体现出作者对鸽子、对一切生灵的命运的关注之情。 

     D.“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运用了反问句式,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人们可悲的下场。

2.联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这句话的理解,你认为人和自然应该有一种怎样关系呢?

                                                                                                                                           

3.“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中的“之”指什么?又是什么使它变得宁静而高远的?

                                                                                                                                           

4.作者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仅仅是“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吗?为什么?

                                                                                                                                           

5.设想一下:有一天,可爱的鸽子终于扇动健康的翅膀飞走,你会封阳台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6.上面第二段文字也是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结尾,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点明主旨,与课文开头相呼应。

     B.作者通过让鸽子落脚而不封阳台这件事,表现了自己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

     C.表明了作者今后再也不封阳台的决心。

     D.阐述了明天不封阳台的几个理由。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