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8分)

(1)中 * * 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     )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 )放在春节bīnfēn (           )的花炮里,闪烁在京剧bānlán ( )的脸谱中,飘散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               C                 ,擂响在锣鼓铿锵的声音里。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    A  (赏心悦目、耳濡目染)。了解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   B  (义正词严、义不容辞)的责任。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             )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             )    (            )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成语分别填入A、B两处。(2分)

A处应填____                    ;B处应填                          

(4)仿照前后语句,在C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答案

(6分)(1) diàn    zhàn    (2)缤纷   斑斓  (3)赏心悦目   义不容辞

小题1:题目分析:“淀”容易误读为“dìng”;“绽”容易误读为“zhuàn”。

点评: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比如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积累等。同时要加强对常用汉字的认读练习和理解运用。

小题2:题目分析:“缤纷”容易误写为“宾纷”;“斑斓”容易误写为“斑澜”。

点评:对汉字的书写,最常见的错误是形近致错,音近致错,形、音相近致错,随意简化字致错,意义相近而致错。字形的识记,一要通过读准字音,发现词语中汉字的书写错误;二要通过形声字的形旁来领悟词义,辨析字形;三要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更不易出错,等等。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比如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积累等。同时要加强对常用汉字的书写练习和理解运用。

小题3:题目分析:“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耳濡目染”的意思是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根据语境,第一空应该填“赏心悦目”。“义正词严”的意思是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义不容辞”的意思是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根据语境,应该选择“义不容辞”。

点评:解答选词填空类题目,联系具体语境,一要揣摩词语的轻重程度来适应语义和语境,例如“陌生”与“生疏”所表示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陌生”表示初次接触,不熟悉,“生疏”则是以前有接触或熟悉,时间长了,变得不熟悉,或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而不熟悉;二要限定词义的范围;三要分清词性与语法功能;四凭借语感与第一印象来作答。

小题4:题目分析:“中 * * 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里,闪烁在京斑斓的脸谱中,飘散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               C                 ,擂响在锣鼓铿锵的声音里。”这段语句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中华传统文化无处不在。仿写的时候要注意句式跟原句相同。

点评:仿句类题,顾名思义就是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解答句子仿写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等,符合语句语境,有时候还会特别要求字数相等。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②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阅读理解与欣赏

       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在我国发现的“中国猿人”“马坝人”及“山顶洞人”,分别属于猿人、古人及新人阶段。实际上,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人类在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古人,从体格的形态结构上来看,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在地质时代上,古人比新人为早,生存的时代可能是在更新世晚期之际,距今大约十多万年以前;文化比新人为原始,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由于最早的古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特山谷中发现的,在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类型。

       根据典型的化石,古人的腿比现代人短,膝稍曲,身矮壮,弯腰曲背;嘴部仍似猿人向前伸出,也没有下巴的突出。所制作的石器比猿人的有很多改进,这说明手部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因而更加灵巧。脑量(1350毫升)比中国猿人的大些,脑子的结构复杂些,具有比猿人更高的智慧。可能已经会取火,能猎获较大的野兽,并用兽皮作简陋的衣服。和猿人相比,古人的劳动范围扩大了,生产力提高了。所有这些情况,都显示古人在发展的进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跃进了。

       古人发明衣服和取火,是在人类发展史中继猿人创造石器之后的两件大事。因为,像我国关于远古的传说那样,“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就会扩大食物的范围;同时能制作衣服和随时随地能取火御寒,就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种气候条件,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因而古人能分布在亚、非、欧广大地区。由于劳动协作的需要,在古人阶段末期,应已具有形成原始社会的基本条件。由蒙昧的群居到社会组织的形成,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飞跃。

1.第一段文字“特殊生物”中的“特殊”指的是什么?

                                                                                                                                                           

2.第三段从哪三个方面把古人和新人作比较?

                                                                                                                                                           

3.第四段主要使用_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                                          。

4.找出三个体现本文说明语言准确的词语并加以分析。

                                                                                                                                                          

5.古人为什么能分布在亚、非、欧广大地区?(3分)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