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影响了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词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答案

答案:D

题目分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是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说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的特点。故本题选D项。AB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评:解答诗词名言引文类题目的关键是双向理解与把握。对诗词名言的理解与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诗词欣赏和文言文阅读,努力提高对古诗词、古文的鉴赏能力;此外还要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原理熟练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阅读理解与欣赏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对词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虽舍万殊, 静躁不同  趣:趋向、取向

B、况修短随化,终于尽  期:期待

C、所以兴怀, 其一也  致:情趣

D、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因:随着

2、对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分析的一项是[ ]

(1)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斯文 ②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2)①及其所既倦 ②微夫人力不及此。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3、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兰亭雅集,联想到盛事不常,“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同足悲叹。

B、“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作者将自己的情思写得迂回曲折。从兰亭欢聚,联想到古昔。感叹昔人今人的感慨“若合一契”。后又推想后来之人看待昔人和今人,会更加感到悲痛。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4、翻译下列句子。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