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山向日葵
张抗抗
葵花朵朵向太阳,是你和你们曾经欢唱过并热爱过的一首颂歌。
向日葵朝着太阳旋转,是一种不容怀疑、不可更改的事实。
或许说,已成为一种被反复应用的理念,一个众所周知的定论。
如若不是去往遥远的西域,在巍峨的天山脚下,亲见那一片蓬勃兴盛的向日葵,你一生也许都会对这个命题深信不疑。
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子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子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雪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景。
(选自《天山向日葵》,有改动)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答:秘密: 那一刻:
小题3:本文在描写天山向日葵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小题4:文章展现了作者发现向日葵秘密的过程,这一发现过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2分)
小题1:外表:金黄色、健壮(粗壮)、笔挺、蓬勃兴盛(欣欣向荣)。
(一点1分,答到其中2点得2分)
内在:不谄媚(不谦卑、高傲),团结,勇敢,坚持自我(固执)。
(一点1分,答到其中2点得2分)
小题1:共4分)
秘密:天山向日葵不向阳的事实。(2分)
那一刻:就在我们在天山脚下走近向日葵的那一刻。(2分)
小题1:共4分)
比喻:把一片向日葵比作“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成片的向日葵金灿灿的色泽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修辞判断正确,对应举例正确1分,艺术效果1分)
拟人:“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
将向日葵人格化,表现了向日葵坚持自我的品质。
(修辞判断正确,对应举例正确1分,艺术效果1分)
小题1:盲从和简单化,使人远离真实与真理。只有亲自观察,深思慎取,才能认识事物的真谛。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的概括能力。综合全文概括出天山向日葵的特点,重点在于“天山”。
小题1:本题重点在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小题1:本题主要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以及文章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运用修辞手法在文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1:本题重点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主要是概括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