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

请为农村某5岁男童做出合理的膳食安排。

早餐和午餐的能量与营养素供给,分别占全天推荐供给量的()。

A.25%、35%

B.25%、40%

C.30%、35%

D.30%、40%

E.35%、35%

答案

参考答案: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这话,我向来有点怀疑。但细细一想,又觉得有点对。所谓“无邪”,当然是指合乎“礼”。“礼”是行为规范而不是思想规模。“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好色与怨诽,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绝不能说是不邪。但这仅仅是思想情感的“邪”,所以邪是邪了,却又没有导致行动,所以又不淫不乱,可以算做“无邪”。这里面有一种社会规范对于自然情感的压抑,一种理性结构对于感性动力的束缚,不能说没有一点虚伪。但这虚伪,儒家是认可的。荀子就说过,“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礼论》)这个观点,应用到关学上,就叫做“以理节情”。在这里,“理”和“礼”是同一的,所谓“节”,一方面意味着这“礼”(或“理”)并非与“情”一体,一方面也意味着“情”是受“理”或“礼”束缚的。“礼”(或“理”)是一,“情”是多,“以理(或礼)节情”,也就是用“一”来规范“多”,用“吾日三省吾身”式的阴郁的道德教条,来代替无限多样的探索与追求。这样一来,诗歌的路自然越走越仄了。《诗经》以后的诗坛,冷落了三百余年。以至先秦,这个哲学史上辉煌的时代,在诗歌史上却留下一页灰色的空白,绝非偶然。这不是什么“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而是异化了的理性结构窒息感性动力的结果。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这里的所谓“理”是指导与“礼”同一的“理”,即儒家所谓的“理”。“理”与“礼”的同一是理性结构与感性动力相异化的标志。只是由于严格的礼仪结构与严密的理性结构互相因依,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生产、思想模式和伦理道德规范,压抑了感性动力,才产生了华夏文化的保守方面。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把“理”同楚文化的伟大代表老子和庄子所说的“道”(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它是“太一”,是“自然”,在人本主义的意义上它是原始生命力,自然生命力)联系起来,统一地加以理解,那么“理”就成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东西。“以理节情”(不等于“以礼节情”)的命题就成了一条深刻的美学原理。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个或那个命题,而在于感性动力和理性结构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是开放性的,有利于艺术的发展;二者的分离是保守性的,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先秦时期北方的情况属于后者,所以形成了中国诗史上的沉寂时期。

  正当其时,不是“以理节情”,而是“发愤抒情”的楚辞的兴起,标志着诗歌时代的复活。这种在理性基础上的复活,在较低的层次上可以把它看做是“巫”文化中的原始生命力——感性动力突破理性结构束缚的结果。研究屈原辞赋,不可忽略这种束缚和突破。

1.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以理节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愤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入领会文意,简要概括“巫文化”和“史文化”的特征。

  巫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根据本文分析“《诗经》以后的诗坛,冷落了三百余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几种说法与原文一致的两项是(     )

A.孔子认为《诗经》的主题概括地讲就是合乎礼。

B.儒家认为,理性约束和社会规范是最重要的,为此所导致的感情上的虚伪是合理而必然的。

C.“以理节情”导致诗歌的路越走越仄,以至在《诗经》之后留下了三百年的空白。

D.老庄的“道”和儒家的“理”在先秦时期是统一的,并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E.屈原的辞赋将理性精神和原始生命力相结合,造就了新的诗歌的辉煌。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