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议会成为完全主宰尚需时日。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下院议会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这样,随着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阁责任制最后形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革,国王的行 * * 力被剥夺净尽,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条:第一款行 * * 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

请回答:

(1)请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国王、议会、内阁权力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向。(2分)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美两国分别是如何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4分)

(4)英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2分)

答案

(1)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设立内阁,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4分)

(2)国王的行 * * 力被逐渐剥夺,成为“虚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制逐步形成。(2分)

(3)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没有实权;国家权力集中在议会和内阁,议会和内阁又互相制约。(2分)美国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属于联邦政府。同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相互制约,相互制衡。(2分)

(4)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制,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2分)

本题通过考查中西政治制度的不同,进而理解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曲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请概括选段所描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上下文揣摩划线句所反映的杰利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杰利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下列对于选段及其相关情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段对人物的刻画方法灵活,如主要描写了“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了父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用景色描写侧面烘托“我”的恐惧。

B. 文中的父亲是个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好父亲,这次历练确实让“我”增长了勇气和经验,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了。

C. 最后一段中“前途茫茫”是指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要到的地方,因困难重重而感到举步维艰。

D. 作者回忆童年往事,主要想告诉读者一个哲理: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