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人教版初中《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部分教材内容。

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该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相等,这个化学方程式我们称配平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这么简单。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在这个式子中.右边的氧原子数少于左边的,这时为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就需要配平.即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

在H前配上2,在HO前配上2,式子两边的H原子、O原子数目就都相等了,亦即化学方程式配平了。

下面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或标出一个指向生产物的箭头)。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写在等号的上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例如:

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物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例如:

任务:

(1)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2)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试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答案

【答案

答案

参考答案:

(1)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分子、原子、化学式、化合价等相关基础知识,学会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在课题1中,学生刚刚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所能提供的信息,这些为本节课学习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奠定了基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技能,难度并不大,但因涉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等内容.如果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存在困难,本节内容很可能成为其学习的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会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一般的化学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发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教学,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克服书写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与配平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4)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投影]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剑桥之旅”。

[提问]他是如何开车顺利到达目的地——剑桥大学的呢?

[生答]根据路标、站牌等。(得出路标、站牌都是国际通用的交通语言。)

『提问]在我们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里,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是否也有一种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呢?

[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请学生对上述五种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化学方程式表达的优越性(简单方便,且国际通用),体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师生互动,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

[展示]一些化学方程式。请学生回顾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得出结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两方面的信息: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质的信息)

②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量的信息)

过渡:复习了化学方程式质和量两方面的信息,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6组,写出6个化学方程式。

①硫在氧气中燃烧;

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

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⑥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有效成分为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教师对这一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

[展示成果并自我检查]学生检查6组结果是否能准确地传递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等信息。若有错误,由各组同学进行纠错、订正。

[提问]是否能将第一组的反应条件“点燃”改为“加热”,或将第三组的生成物“Fe3O4”改为“Fe2O3”呢?

[讨论]得出化学方程式的第一个书写原则:要遵守客观事实。

[提问]为什么要在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数字即化学计量数呢?

[回答]为了保证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得出化学方程式的第二个书写原则: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引申]针对第二组化学方程式P2+O2→PO5,进行讨论,找出使两边磷原子和氧原子个数都相等的方法。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解。

[投影]教师评价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最小公倍数法的配平方法,向学生说明其要点,并提供找元素的秘诀: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目较大的元素。

[引申]对于第五组这个反应,有更好的配平方法吗?观察式子左右两边钾原子、锰原子、氧原子个数分别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讲解]配平时应该注意三点:不得更改化学式;化学计量数不能为分数;化学计量数互为最简整数比。

[自主学习]如何标注生成物的状态。阅读课本并完成上述方程式生成物的状态。

[小结]箭头都标在了生成物的一方。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应在该气体化学式的右侧标有向上的箭头。溶液中有固体沉淀生成,应在该沉淀化学式的右侧标有向下的箭头。

[展示]播放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的录像,让学生由实验现象加深理解“↓”符号的含义。

[概括总结,促进知识迁移]

①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遵守客观事实);

②配平,将短线改为等号(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③注明反应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遵守客观事实)。

[知识应用,获得信息反馈]

①配平一些化学方程式;②写出一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选择题
论述题

(3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增速与GDP增速情况(单位:%)

注:我国单位GDP所消耗能源是日本的5.1倍,美国的3.7倍,经济增长6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手段;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万户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新型可再生能源。

材料三 对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是许多能源紧缺国家为应对能源价格高涨、抑制能源不合理消费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发改委与2010年10月9日出台了《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从当日开始至10月21日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制度是指将现行单一形式的居民电价,改为按照电力消费量分段定价,居民用电越多,支付的电价水平呈阶梯状逐级递增的一种电价定价机制。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应对措施的经济学依据。(14分)

(2)结合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实践观的知识分析我国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原因。(8分)

(3)运用政治常识知识,结合材料三,说明公开征求意见对国家决策的重大意义。假如你是人大代表,面对此次公开征求意见你应如何履职。(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