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书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增强语感。课文导语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你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将文章第二、三段翻译成现代汉语。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喂养普通的马那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还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和词典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的批判之情。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虽是议论文体,但却也讲究文采。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学生需要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马说》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又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仅需要“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还需要“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的批判之情。”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抢答有关马的成语、俗语或故事。二、简介文体《马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谈谈千里马的问题”。三、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把握好古文朗读的节奏。2.师生互动,根据预案,讨论、传授、明确古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3.学生流畅翻译地原文,把握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为何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课文是如何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四、深入探究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直接原因)2.作者是就千里马谈千里马的问题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3.学生讨论,明确“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另一层意义。五、拓展延伸1.你是如何看待“千里马”--人才这一问题的?2.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们写了哪些作品?六、课堂小结作者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将千里马比作有才能的人,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