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拥挤的城市建筑物的缝隙偶尔会夹杂着一片空地,空地上填满树木花草所特有的绿色。四季不停地变换着,可这些花草树木却始终保持着人工剪辑好的造型,它们在阳光下默默地伫立着,在风雨中微微地颤抖着,在钢筋水泥马不停蹄地蚕食下顽强地挣扎着。绿色是城市的营养师,无论是多么严重的废水废气、多么狂妄的风沙尘暴,它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将之吸收消化,然后不间断地散发出它们自己生命里产生的清新、光彩和活力。绿色也是城市的美容师,它们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所特有的魅力,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给人类日渐僵硬的面孔上描摹出了些许温暖和笑意。于是,绿色成了城市居民呼吸新鲜空气和联系自然的窗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总有些喜欢绿色的人常常不经意地来到绿色身边,然后在悠闲的徜徉中不经意地接受着绿色的洗礼。他们之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运动员,也有患病者。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全都仿佛与绿色融合在了一块。大家都在扮演着带有不同表情,却有着同样目的的角色--乞丐,生存的乞丐。整天拖着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纤弱白嫩的失去血色的躯体,捧着正在趋向枯竭、干瘪和麻木的意识,向着这些苟延残喘的绿色不停地乞讨,乞讨它们的施舍,乞讨它们的庇护。我是一个生长于村野最终又脱离了村野的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城市的绿色总没有乡村的绿色来得自然、质朴和温情。城市的绿色是被人拘束了的宠物,就像动物园的猛兽,威貌不变,可内在的气质却有所褪色。城市的绿色总是被那些叫作花工的人预先定了形状和高度,甚至是色彩的浓淡调配,它们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乡村则不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各种绿遍布村落,就连家里的墙壁、屋顶都逃不脱它们的攀爬。

各种绿色随意地摆弄着自己所构思的、喜欢的、创作的任何一种姿势,无须受人摆布,也无须担心受限制,想弯就弯,想直就直,想往哪延伸就往哪延伸,想在哪扎根就在哪扎根。我常跑到它们中间,躺在它们怀里,或嬉戏,或亲抚,尽情地享受它们提供给我的丝丝缕缕的乐趣。在这里,天高云淡,唯有凉爽宜人的风徐徐吹拂;唯有高一阵低一阵的鸟鸣虫音啁啾如乐;唯有清静恬淡的泥土芬芳扑鼻润心。这里,仿佛是一部没有休止符也无主题的灵魂大合唱,恣肆任意而又轻悠悠,曼妙无比,是真正的天籁。其实,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精神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又经历电闪雷鸣。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意,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心灵的绿色是原生的,也是人造的。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生存抉择又给人不同的风雨霜雪。慢慢地,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块龟裂的土地,没有养分的供给,再繁茂的苍天古木也会枯萎;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个龌龊的垃圾场,再高贵的物品也会在阳光下肮脏腐臭;有些人的心灵却是一片春天,一泓甘泉,再贫瘠的境遇,也能长出青草绿树奇花来。

心灵的绿色,是一块人所恪守的精神处女地,禁受不起任何的蹂躏和亵渎。有伟人说过:"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心灵亦如此,它就像一块等待开垦的荒山,只有辛勤地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才会长出绿色,长出希望,长出甜蜜。否则,荒地将一如既往地荒芜,贫瘠将一如既往地贫瘠,甚至最终被淘汰和驱逐。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心灵的绿色却是这家园里的耕耘者、护卫者。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杨永平《恪守心灵的绿色》)

问题:(1)文章第七段有这样一句话"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请阐释它的含义。

(2)本文以"恪守心灵的绿色"为题,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条表述。

答案

参考答案:

(1)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意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算是有质量的,我们才不算是虚度此生。

(2)①以"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做铺垫,自然引出"心灵的绿色"。②以实写虚,以具体自然界的绿色来写抽象的"心灵的绿色"。③借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来突出"心灵的绿色"的重要性。④以人们渴求"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类比人们也应该渴求"心灵的绿色"。

单项选择题
材料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英国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3月9日完成了他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之后,“自由主义经济”  就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经济运行的金科玉律。他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调节供需之间的平衡,市场就是万能的上帝,而政府的角色只应是资本主义的“守夜人”。——左大培《浅析市场万能论的错误》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在观察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后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概括材一、二所代表的两种经济思想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待领取救济食品的人群       美国修建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2)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并指出田纳西等工程兴办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 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据耶金等《制高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前苏联国家宪法将社会保障确立为国家制度。政府和企业缴蚋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其中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中国保险网(2001年)

(4)在材料五中,前苏联政府推行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 邓 * * 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4年《中共十四大报告》

(5)材料六表明1994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重大突破,这一重大突破是什么?从1994年至今,这一重大突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