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

A.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

C.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答案

答案:B

题目分析: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和其他的知识分子的争论,显示出了当时在思想界出现言论自由的情况。故选B。材料并未体现出科学是否是社会主流的内容;学术宽 容也体现不出来,陈独秀的观点显然遭到了批判;D项说法明显错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难以做到真正的学术自由。因此ACD错误。

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3

(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2分)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古板遵守教会教条,不在于本人善行多少,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2)据材料二分析,路德倡导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该观点主要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1分)简要列举马丁·路德其它的宗教改革主张。(3分)

材料三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3)依据材料三,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1分)为什么?(2分)

材料四

                      

图4马丁·路德                        图5 加尔文

(4)材料四中两位人物领导的运动对欧洲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