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博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郁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的记述:“雷震公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1)“阴阳相博为雷,激扬为电”中的“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________发生转移,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

(2)“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属于____________,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木头属于___________,所以仍保持原样.

(3)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电;荷摩擦起电

(2)导体;绝缘体

(3)“随梳”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两者带上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解结”是因为头发带上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有光、有咤声”是因为积累的电荷发生的放电现象.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

  由高能加速器或对撞机产生的新粒子用大型粒子探测器来观测。将探测器安装在对撞机的粒子对撞区,尽可能把对撞点包围起来,以得到最大的接收立体角。

  所有大型粒子探测器都是多种探测器的组合体,原理相似,结构各异,规模不等。各种探测器的基本原理是使带电粒子在穿过物质时,由于电离效应、辐射效应等留下径迹,用电子学方法和计算机手段捕捉这些信息,再加以放大、分析处理,以得到粒子的能量、速度、动量等。

  探测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粒子的分辨率,通常是由测得的粒子能量、速度、动量等得到粒子的质量,或根据不同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来确定粒子的类别。当今的探测器都充分利用大型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分析。

  随着能量的增加,探测器更加庞大和复杂。对撞后产生的粒子数增多,对触发速率、数据获取率、电子学和探测器计数率、探测器的抗辐照能力、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电子对撞机上的探测器大多是对称的,而在德国的HERA上工作的探测器则前后不对称,以适应电子、质子能量不同的要求。

  工作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BES)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粒子探测器,是国际上在该能区工作的最先进的探测器之一,运行3年来获得的物理结果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1992年,完成T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将过去的结果修正为7.2兆电子伏,将精度提高了10倍,为解决τ寿命、分析比与标准模型框架之一的轻子普适性理论的矛盾问题起了关键作用。该结果在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宣布后引起普遍的重视,专家们认为这是近几年高能物理最重要的实验之一。此外,它还在J/4、粲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结果。这一系列的成果已得到国际高能物理同行的承认,说明我国在τ轻子和粲夸克领域的研究方面已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占有一席之地。

对探测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一般安装在粒子对撞区,尽可能把对撞点包围起来,以得到最大的接收立体角

B.其探测方法是用电子学方法和计算机手段捕捉带电粒子穿过物质时留下的径迹

C.探测器能测得粒子能量、速度、动量等来确定粒子的类别

D.各种探测器原理相似,但结构不同,安装位置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