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邓 * * “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孟子提出的社会保障基本标准是什么?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政治思想?这一思想为什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以及该方案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到哪些认识?(4分)
(1)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仁政;因为它不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
(2)纲领:平均地权。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3)民生问题至关重要。从古代到近代都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中 * * 党才在探索中逐步找到了解决之路。(学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题目分析:(1)先注意材料信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但是当时它不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是指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它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也就决定其无法实现。
(3)本问实际考察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至关重要。从古代到近代都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中 * * 党才在探索中逐步找到了解决之路。
点评:民生问题近几年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 主要内容。命题的主要角度有:①古代农耕经济 的生产力水平、经营方式、水利工程的兴修; ②中国古代史上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的发展演 变;③中国近代史上各阶级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 的方案及最终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政策的 调整及产生的不同影响;④世界近代现代史上英、 法、美、日、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及对经济发 展产生的影响,苏俄(联)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案 及得失等;⑤近现代各国社会福利改革、关注民 生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