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认真阅读《学习须下苦工夫》,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学习须下苦工夫

      任何知识都是苦根上结出来的甜果。这就启示我们,学习语文必须下苦工夫。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科技教育,社会人生,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时不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仅仅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一切语文大师都是在语文学习上下过苦功夫的。鲁迅在学生时代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前后写下大约1000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日记,后来成为文学大师。毛 * * 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要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因此他的文章充满真知卓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谓十年辛苦不寻常。华罗庚痴迷于数学学习,常常是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的读书、演算,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他们学语文的主要经验就是“下苦工夫”,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是苦于积累,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二是苦于思考,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三是苦于修改,做到精益求精。只要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苦下工夫,你是一定能学好语文的。

       显然,大凡娴熟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了一番的苦苦磨练。谁怕下工夫,谁就学不好语文。(1)请简要评价文章的主要优点。

                                                                                                                                                         

(2)文章还有明显毛病,请说出你的修改意见。

                                                                                                                                                        

答案

(1)优点:文章结构比较完整,基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思路在行文;能够用典型的事例来论证论点,论据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说服力;论述语言比较严密,注意了语言的逻辑性。(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2)毛病:文章题目和内容的关系不紧密,标题是“学习须下苦工夫”而内容论述的是“学习语文须下苦功夫”,两者没有相互照应;文中华罗庚的事例不能够证明文章论点。将标题改为“学习语文须下苦功夫”;删除华罗庚的事例。(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综合题

(11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分析中国国情,才有可能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 * * 党结合本国实际,最终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这次会议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

材料三 《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邓 * * 曾八次登上其封面,两次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上图是1985年9月23日邓 * * 第六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晰的对毛 * * 和邓 * * 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 * * 党在20世纪20年代是如何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以来在指导思想、工作重心、经济体制和对外政策方面发生的历史性转折。(4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的图片中《时代》周刊题目的观点?(2分)请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2分)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