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开展“文化探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7分)
小题1:早在南宋时期,注重耕读的朱熹,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当地的书院就学,并赋诗《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要求根据上联,补全下联,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2分)
上联: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
下联:汝若问农事, 。
A.绿阴冉冉遍天涯
B.欸乃一声山水绿
C.万古荒凉楚水西
D.晓烟春雨劳耕锄小题2: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字面前却格外地谦恭,据说日本民间曾对汉字选美,夺魁的是“梦”入选的佳丽还有“雪”“柔”等等。日本人对汉字的狂热痴迷由此可见一斑。汉字的音,形,义,皆是独特的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它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热爱汉字,相信你整张试卷的汉字都能书写得工整美观,请你也给汉字“选美”。选出一个你认为最美的汉字,并从音,形,义,等方面说明其美的理由。(2分)
汉字 理由① ②
小题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3分)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船返航时忽然遇到可怕的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的命令水手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水的增加,船慢慢下沉。依旧猛烈的大风对船的威胁一点点减少。船安全了。
(2)某地著名景点有一段称为“鬼谷”的地方,路窄坡陡,两边万丈深渊。每当导游带队到此时都会要求队员扛点或挑点东西。据说这里发生多次事故,都是迷路的游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掉下去的。而当地老百姓每天在这里挑着东西路过却从来没发生过事故。
读了两则材料后请分别写出他们的相似点: (1分)
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小题1:D
小题2: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3:险中求胜 有时失也是得,急中生智,集中注意力可化险为夷。
小题1:题目分析:对联首先要求内容为一个相关的主题,从下联的上半句看是写农事,从内容判断,只有D项“劳耕锄”写的是农事,所以应该选D项。再看内容,基本相对,可以确定。
点评:解答这类习题,学生首先要知道内容相关,然后了解对联的一般特点:(1)对联多是对偶句,对仗工整;(2)字数相等,断句一致;(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学生了解这些之后,认真阅读题目,明确答题要求,仔细分析,找出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联系对联的基本特征,反复揣摩已知信息,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比较,最后筛选思考结果,准确表达。除此之外,最好能储备一些名联。
小题2:题目分析:试题的语段比较长,但读到最后看到核心要求是分析一个汉字的音、形、意之美。中国最美的文字应为“武”, 这个字的字形上有平稳的横,也有飘逸的弯钩,溶端庄与俊美于一字。从字义上说,拆开来看是止戈,意思是停止武力,也就是说武力的目的是停止武力,这寄托着我国古代先民对和平和战争的真谛的理解:平息战乱。音为“wǔ”发音先降后扬,有转折之美。
点评:这类题要看清要求,不论题干有多长,其最终要求都是让学生去做什么,看清之后按要求答题,这类题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自由的选择所要分析的字,所以可以找一个音、形、义都有内容可分析的汉字来写。可充分利用汉字字形之美、结构多变、意义丰富等积极的方面去分析。
小题3:题目分析:航船在有了水的重压下平安,人在有了货物后脱险,两者都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化险为夷的,所以共同之处可概括为:“险中求胜”,也可以概括为“有压力才能生存”。从中得到的体会应该是在危险的境地下应该有怎样的反映,才能求得生存。
点评:解答这类习题要通读所有材料,先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看能够得出什么启示,再将所有材料的启示进行比对,找出共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