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为探究苯与溴的取代反应,甲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I进行如下实验:将一定量的苯和液溴放在烧瓶中,同时加入少量铁屑作催化剂,3~5 min后发现滴有AgNO3溶液的锥形瓶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由此可证明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

(1)装置I的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锥形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烧瓶上方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做实验时,乙同学观察到烧瓶中液体沸腾,并有红棕色气体从导管中逸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该同学提出必须先除去红棕色气体,才能验证锥形瓶中的产物。

(4)乙同学又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Ⅱ,并用下列某些试剂完成该实验。

可选用的试剂是:苯、液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四氯化碳。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②装置b中所盛的试剂是____________(填名称)。

③比较两套装置,装置Ⅱ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答两条即可)。

答案

(1);Br-+Ag+==AgBr↓

(2)冷凝回流、导气

(3)反应放热,液溴挥发

(4)①防止倒吸;②苯(或四氯化碳);③防止倒吸,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或防止污染空气)

论述题

(28分)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引发了某校高三(1)学生的关注,同学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话题一: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

雾霾天气的成因

主要污染物PM2.5
污染物的

主要来源

冬季取暖烧

煤的排放物

汽车尾气城市建筑施工

产生的粉尘

工业污

染排放

其它
注: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徽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l)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8分)

话题二: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人,企业是主体。尤其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深入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8分)

话题三: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12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