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引发了某校高三(1)学生的关注,同学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话题一: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
雾霾天气的成因
主要污染物 | PM2.5 | ||||
污染物的 主要来源 | 冬季取暖烧 煤的排放物 | 汽车尾气 | 城市建筑施工 产生的粉尘 | 工业污 染排放 | 其它 |
(l)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8分)
话题二: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人,企业是主体。尤其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深入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8分)
话题三: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12分)
(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充分认识产生雾霾天气的复杂原因,全面把握影响雾霾天气的因素,科学寻求对策;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的活动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人不能随心所欲发挥自己的能动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在治理雾霾天气的过程中,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考查影响雾霾天气的各个因素,统筹考虑治理方法。
(2)①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政府要依法实行企业破产制度,及时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企业,实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③企业要自觉负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实行绿色、环保、低碳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④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转变。
(3)①人们的审美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②对传统审美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积累起深厚的审美文化底蕴;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④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题目分析:(1) “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报告的亮点,但是环境污染的现实让我们坐立不安,本题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去说明。(2)解答本题的具体要求是:观点原理要准确,紧扣题意来表达,事理交融要点齐,扼要简洁层次明,无需做过多的扩展和延伸。设问是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我们要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从政府的角度,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等知识点来展开;从企业的角度,应从社会责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知识点来展开。(3)“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此类题,可运用定位法来破解,主体定位法一般运用演绎思维对试题进行分析。本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从社会生活的体验,对传统审美文化批判性继承,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等知识点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