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登,字景宋,德安人。少读书,喜古兵法,慷慨有大志,不事生产。出制置使孟珙幕府,久之,权知巴东县。献俘制置司,登念奋自书生,不拜,吏曰:“不拜则不敢上。”难之,竟弃功去。淳祐四年,举进士,调兴山主簿。明年,制置使李曾伯经理襄阳,登在行,以积功升,寻以母忧去。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因忆弟潜盛言王登才略,具书币招之。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渊慨然曰:“事亟矣,奈何?”登曰:“亟呼诸将共议。”众至,欢跃曰:“景宋在此。”渊曰:“汝辈欲西门出,景宋欲从方城,如何?”众曰:“惟命!”登曰:“用兵患不一,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请五大帅中择一人为节制。”渊曰:“请监丞出,正谓此也。”即书银牌曰:“监丞代某亲行,将士用命不用命,赏罚毕具申。”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誓曰:“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赵葵为制置使,见登握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为制置使,辟充参谋官,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登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光祖曰:“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钟蜚英调护,情好如初。开庆元年,登提兵援蜀,约日合战。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是夕,舜申暴卒。

(节选自《宋史·王登传》)

[注] ①监丞:王登曾任监丞。②干办:官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     亟:紧急

B.用兵患不一一:统一

C.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私:偏私

D.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竟:竟然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登奉公勤勉、做事尽力的一组是(3分)(  )

①登念奋自书生,不拜

②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③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

④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

⑤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

⑥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登性格刚直不屈。在代理巴东县知县时,他到制置司去献俘虏,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便不肯下拜,小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劳而离去。

B.王登能垂范效命。在沙市,他宰牛斟酒得七千人,又说自己同各位将领义同骨肉,如果自己不效命,各位将领可杀了他来献给主帅,以激励士气。

C.王登曾遭人陷害。马光祖做制置使时,随着王登威名扩大,余思忠和徐制几进谗言挑拨,结果王登被贬出京城屯守郢州,后因人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D.王登能尽忠职守,鞠躬尽瘁。开庆元年,王登在半夜料理军中事务时,忽然昏倒,五脏出血。唐舜申赶到时,他还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王登正同客人下棋,打开书信,穿衣戴帽(或“穿戴好衣帽”)拜了祖庙,深深作揖出了家门,问有几头牛,可以全部发送出去犒劳军队。(2)有一天,唐舜申坐船经过汉阳,(听到)有蜀地话叫了唐舜申多声(或“听到有蜀地话多次呼唤唐舜申”),旁边人说:“是王景宋的声音。”

题目分析:

小题1:竟:终于。

题目分析:

小题2:①表现了王登性格刚直;③表现了王登谦虚;⑤是余思忠及徐制几的谗言。

题目分析:

小题3:“被贬出京城”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题目分析:

小题4:(1)句意正确2分,第一个“发”及“衣冠”“几何”各1分,共5分。(2)句意正确2分,“舟”“者三”的解释及“景宋声也”句式各1分,共5分。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时 间内   容
1862年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
1863年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7年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
1887年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
1872—1875年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章程》首先确定了晚清以来被尊为国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学问应当分天文、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中学”包含经史子集和理学传统)的办学宗旨。……《京师大学堂规条》中规定:“……五经四子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

——胡鹏林《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学堂在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特点。

(2)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指出材料一、二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共同点。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教育变革的什么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上述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