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小题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小题2:对于梁惠王提出的“利”,孟子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文段概括。(4分)

答案

小题1:没有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小题2:孟子认为,不能先利后义,如果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国家也会危险;(2分)只有实行仁义之道,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

题目分析: 注意重要的文言:未:没有。而:却。亲:父母。后:将……放在后面。

小题2:

题目分析:“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意为: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由此可得出答案。

探究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