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期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想消费的人没钱,有钱的人不想消费;病不起, 药费让人脱层皮,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毒胶囊、速成鸡化学元素都食尽;事不公心不平,心不平气不顺,气不顺难和谐。

(1)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回答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现象?(12分)

材料二:中 * * 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十八大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备受全社会关注。

(2)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10分)

(3)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党要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6分)

材料三: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0分)

答案

(1)①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2分)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分)③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2分)④财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分)⑤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食品安全,稳定物价。(2分)⑥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承担社会责任。(2分)

(2)①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②政府履行维护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2分)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为居民收入倍增提供经济条件;(2分)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居民收入倍增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分)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调整和完善分配政策,为居民收入倍增提供制度保障。(2分)

(3)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中 * * 党提出这一目标,体现了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分)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中 * * 党提出这一目标,是党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体现。(3分)

(4)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分)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4分)

③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4分)

题目分析:(1)材料讲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二、稳定物价,三,实现社会公平,根据这几层意思,找到书中对应的知识点即可,要增加收入必须发展经济,要稳定物价,必须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财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题目要求从政府的角度分析,政治生活中和政府有关的知识点有: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工作原则、依法行政;和村委会有关的知识点:性质、作用。比对“居民收入倍增目标”,选择合适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3)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键词是居民,居民也就是人民,历史唯物主义中和人民有关的知识点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体现。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4)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书本上一个确定的知识点,只要按书上的内容回答即可。

点评:经济生活的主观题要就问题来问题,《政治生活》问答题要得高分,一定要学会定位主体,依据主体来识记知识点。用材料来比对知识点,知识点结合材料,就是答案,哲学主观题要根据问题和材料来确定原理和方法论。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篇第八》)

注:①暴慢:粗暴,懈怠不敬。②鄙倍:鄙,浅薄;倍,同“背”,背理。③笾豆:古代用竹编成的祭祀典礼中的用具。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告诉孟敬之“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要劝他好好听自己的话。

B.曾子教导孟敬之执政者应当重视的是道,而非那些“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

C.孟敬之区看望曾子,曾子叮嘱他说话要有善意,让那些主管事物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D.曾子希望执政者严肃自己的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恰当地用词以及注意说话似的语气声调。(2)孔子曾讲过“君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季氏》)说的也是处世待人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理解。

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