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13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结论“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共热生成红色的Cu2O沉淀”提出质疑,认为红色沉淀不一定就是氧化亚铜。为了确定红色沉淀的成分,开展了相关探究。

[一]提出猜想,请你完成猜想2、3。

猜想1、红色沉淀可能是Cu;

猜想2、                                                                

猜想3、                                                               

[二]查阅资料:①Cu20属于碱性氧化物②Cu+在酸I生条件下能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三]制备红色沉淀:①制备氢氧化铜悬浊液②氢氧化铜悬浊液与葡萄糖共热③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红色粉末

[四]红色沉淀成分探究:该小组同学设计了三种方案:

方案Ⅰ:取该红色粉末溶于足量稀硝酸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方案Ⅱ:取该红色粉末溶于足量稀硫酸中,观察是否有残渣。

方案Ⅲ:装置如图所示:(夹持仪器略去)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评价方案I和方案Ⅱ是否合理(填“是”或“否”),并完成相关反应方程式:

方案I:               ,写出Cu20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案Ⅱ: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实际上,方案Ⅲ的装置尚存在明显的缺陷,应在A和B之问添加                 

(3)方案Ⅲ中,探究小组的同学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其目的是            

(4)方案Ⅲ中,若要测定红色粉末的成分,需要测定下列哪些物理量              (填序号)。

①反应前红色粉末与硬质玻璃管的总质量 ②实验前干燥管的质量 ③实验后干

燥管的质量 ④硬质玻璃管的质量 ⑤锌粒质量 ⑥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

[一]提出猜想:猜想2、红色沉淀可能是Cu2O;(1分)

猜想3、红色沉淀可能是Cu2O和Cu的混合物(1分)。

[四]红色沉淀成分探究(1)方案I:否,(1分)3Cu2O+14HNO3=6Cu(NO3)2+2NO↑+7H2O(2分)

方案Ⅱ: 否,(1分)Cu2O+2H+=" Cu+" Cu2++H2O(2分)

(2)干燥装置(1分),(3)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反应,(2分),(4)①②③④(2分)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的探究、设计、评价、数据处理等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根据中学所学知识及猜想1知:猜想2是红色沉淀可能是Cu2O;猜想3是红色沉淀可能是Cu2O和Cu的混合物;方案I的设计不合理,因为无论是Cu2O或Cu或二者混合物都可被硝酸溶解,现象相同,方案Ⅱ设计也不合理,因为Cu2O或Cu或二者混合物溶于足量稀硫酸中,都有残渣,方案Ⅲ的原理是利用反应前红色粉末与硬质玻璃管的总质量减去硬质玻璃管的质量求红色粉末的质量,实验前后干燥管的质量求水的质量,从而求Cu2O的质量,若m(H2O)=0,则不含Cu2O,若红色粉末的质量=Cu2O的质量,则不含Cu,若红色粉末的质量大于Cu2O的质量,则是Cu2O和Cu的混合物,因此方案Ⅲ应在A和B之间加干燥装置,以吸收氢气中的水,防止造成干扰。方案Ⅲ中,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其目的是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反应。

解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③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④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1.第①段中“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   

(1)没实现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④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5.“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他们远征而来。”假如你是蚂蚁家族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些什么?(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