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我国曾以经济管理部门为重点,对政府机构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第一次是从1958年下放企业开始到1959年底,较大幅度地精简了机构,国务院从81个部门减为60个部门。但1960年进入调整时期后,机构又开始膨胀,到1965年恢复到79个部门。第二次是“ * * ”期间,政府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国务院减到32个部门,给政府管理尤其是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 * ”后,各项工作恢复正常,机构逐步增加,1981年国务院达到100个部门,这是政府机构一次较大的膨胀。第三次是1982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精简到63个部门,而后又出现机构增长的趋势,到1986年底达到72个部门。上述三次机构改革,是三减三增、循环往复的过程。
试说明我国机构改革存在三减三增、循环往复的情况的原因。
参考答案:(1) 行政职能是机构设置和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只有以职能为基础来改革机构,才能科学地认识到哪些机构是应该加强或应予合并、调整的,避免“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往复的情况。
(2) 过去,常把机构改革仅仅看成是单纯的机构撤销、合并和调整,因而往往追求精简机构、缩减编制的表层目标,忽视了以转变职能为基础的原则。由于只裁并机构,不转变职能,过不了多久,行使原来职能的机构又以老名目或新名义恢复,这是导致机构周而复始、故态复萌,甚至出现机构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