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怎样理解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答案

参考答案: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曾把艺术中的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他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把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这提法是正确的,它从典型人物的社会效应方面深剿地揭示了典型人物共性同个性的关系。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韵个性同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本质共性带有谣堂的普遍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另二方面,由于典型人物个个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所以,人们又会有“陌生”感。比如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沽上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侮挨打后僦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因头上长疮袍;葡忌讳入说“亮了”等等言行举止,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正是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和“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缺乏共性,容易变得离奇荒诞,沦人非理性主义泥坑。所以,二者必须巧妙结合,缺一不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两个人的天堂

       何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作为实习记者,他曾接触过的新闻和图片,全在讲述着同一个主题:广东富得流油。可眼前这低矮的土砖瓦屋,破旧的门窗,空荡荡的家,却仿佛在述着另外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正低头忙着各种各样的垃圾分门别类捡好,码整齐。墙壁上贴着挤挤密密的奖状。每张奖状上无一例外地写着两个名字:程思爱、程思晴。但仔细一看,又能发现,奖状上最初只有一个名字,另一个名字,字迹歪歪斜斜。是后添上去哟。

       小女孩发现何必在打量奖状,主动开口了:“我叫程思晴,我姐姐叫程思爱。”

       何必问:“你姐姐呢?”

       思晴说:“我姐姐去学校读书去了。”

       何必找了个小板凳,坐下:“那你干吗不去上学,你的爸爸妈妈呢?”

       思晴低下头,将脑袋埋进两膝:“我爸爸坐牢去了,我妈妈捡垃圾去了。我明天才去上学,今天该姐姐上学。”

       在皇城根下出生、长大的何必,当时嘴就惊成了一个圆圈:“你们两姐妹轮流去读书?” 原来,姐妹俩的爸爸因为贩毒,被判了12年。妈妈靠拾荒卖破烂,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于是,这对10岁的双胞胎姐妹。每天有一个人去学校读书,另一个陪妈妈去捡破烂,或在家为废品进行分类。到晚上。去学校读书的那个,就当“老师”来“教”另一个。至于考试,赶上谁去学校,谁就当考生……

       何必沉默了半晌,带着不安问:“学校老师和同学知道你们俩在轮流读书吗?”

       思晴的越发脸红了:“起始不知道,后来知道了……老师没骂我们,有时还给我们补课。同学们也不嘲笑我们,还把旧书包旧文具盒给我们……”她又指着密密麻麻的奖状骄傲地说:“叔叔,你看,我和姐姐老考第一。我们还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同学们有不懂的都问我们……”

       何必的心里说不上是欣慰还是沉重,他手上握着笔,腿上摊着采访本,却始终没有一个落在纸上。然而所见所闻的一切,通通钻进脑子里去了,钻得很深很深。他掏出200元钱,说:“思晴,这是给你和姐姐好好学习的奖励,你们要再接再厉,叔叔还会来看你们……”思睛没推托,收下了,又满脸期待地问:“叔叔,你是记者,记者也是作家吗?”

       何必奇怪地望着思晴的大眼睛。

       思晴说:“我和姐姐也想当作家,我们要写童话书,已经写了4000字了……”

       生活在如此残酷的环境里,却在书写美丽的童话,可何必并没有觉得惊讶。他问:“你们写的什么故事呢?”

       思晴说:“书名叫《天堂里的笑声》,我和姐姐都喜欢这名字。我们要写许多人在天堂里的幸福生活……”

       何必脱口就问:“你们眼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

       思晴的眼睛亮晶晶的。闪烁的光彩都快溢出来了,“天堂呀,就是那里的人从不吸毒,也没有毒品吸;那里的人不用捡破烂,也没有破烂捡;天堂里的人天天欢笑,天天唱歌。每一个孩子都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每天都能够高高兴兴去上学……”

       实在忍不住了,何必走出一段路,背靠一棵树,坐下,哭了。

1.简要概括小说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画线句子说“生活在如此残酷的环境里,却在书写美丽的童话,可何必并没有觉得惊讶。”作者为什么对小女孩“书写美丽的童话”不觉得惊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倒数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对刻画人物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具体谈谈作者为什么被感动得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